词条 | 变性沉淀法 |
释义 | 概念当蛋白质受到外界因素作用时,蛋白质分子结构从有规则的排列变成不规则排列,其物理性质也发生改变,并失去原有的生理活性,即蛋白质发生变性,变性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且以沉淀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利用蛋白质的变性作用,除去混合液中杂蛋白的方法,称为变性沉淀法。 方法加热利用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对热的稳定性不同,加热破坏某些组分,而保存另一些组分,如脱氧核糖核酸酶对热的稳定性较核糖核酸酶差,加热处理可使混杂在核糖核酸酶中的脱氧核糖核酸酶变性而沉淀;又如以黑曲霉发酵制备脂肪酶时,常混杂有大量淀粉酶,当把混合酶在40℃水中保温2.5h(pH=3.4)时,则90%以上的淀粉酶受热变性而沉淀。加热处理的方法只适用于对热较稳定的目的药物成分,如灰黄霉素(可加热至80~90℃)、抗敌素(又称多黏菌素E)(可加热至90℃左右)等。加热不仅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还可改变流体的流动特性,利于固液分离,但要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加热变性沉淀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原材料消耗较低,但是,若直接通人蒸汽加热,产生的冷凝水可使混合液体积增大,而且不能用于热敏性药物(如青霉素)的预处理。 加入化学试剂金属盐、表面活性剂、某些有机酸、酚、卤代烷等可使混合液中的蛋白质或部分蛋白质发生变性而沉淀,使之与目的产物分离,如制取核酸时用氯仿将蛋白质沉淀分离。 调节pH值当溶液的酸碱性发生剧烈变化时,可引起蛋白质的变性而沉淀,如用浓度为2.5%的三氯乙酸处理含胰蛋白酶、抑肽酶或细胞色素C的溶液,均可除去大量杂蛋白,而对所提取的酶活性没有影响。也可先用酸调pH值后,再用碱调,或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酸碱变性结合使用,效果更为显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