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变态心理学
释义

这一分支科学,至今尚无确切定义,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来研究,所以应叫做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ty)。可是,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在实践中又有困难,因为,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人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时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 ICD - 10 ) 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

中文名:变态心理学

外文名:Abnormal Psychology

所属学科: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这种两难处境中,心理学家们仍然采用前面的名称,即 ( Abnormal Psychology ) 来命名这一分支科学,称之为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

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称病理心理学,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变态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按心理过程或症状,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按临床精神疾病的表现或症状可分为神经症性障碍、精神病性障碍、人格障碍、药物和酒精依赖、性变态、心理生理障碍、适应障碍、儿童行为障碍、智力落后等。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变态心理学的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它是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不过,针对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等。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个案调查法

3、实验法:包括病程实验 病程的治疗 儿童自然实验 动物实验

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 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

研究指标指标:

统计学指标 、社会适应性指标 、以个人经验为指标

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 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

变态标准划分

1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

2特殊意识状态

3轻度心理异常

4心身障碍或称心理生理障碍

5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

6严重的心理异常

变态心理学简史

早在公元前4、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经开始对人的变态心理进行过一些描述和研究,并试图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心理异常现象。他反对以求神诅咒等方法对待患者,认为应从患者的身体和大脑中寻找致病原因。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另一位古希腊医生阿斯克列皮阿德斯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与“心理不健全”的术语。此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领域,使有关变态心理的研究从思辨转向实验,从患者的外部表现进入其内心活动。

在中国,公元前11世纪的殷代末期,就已有“狂”这一病名载于文献。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最早列出“癫狂篇”,对变态心理作了医学描述,并且存录了有关治疗的资料。以后历代医家和学者在探讨医药或哲理的过程中,对于变态心理的表现、成因和矫治等屡有论述,至明清时期,更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要的进展。

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各国有关变态心理学的著作陆续介绍到中国。中国学者朱光潜等较系统地评价变态心理学的各种学派,论述了这一学科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推动了当时中国变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其后,不少学者相继撰写有关变态心理学的著作,并开展了实验与临床的研究。

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整个心理学、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变态心理学受到重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变态心理学的内容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从异常与正常的对照中更加清楚地揭示人的心理本质,即揭示心理现象对于大脑的依赖关系,以及对于客观现实的依赖关系。

变态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包括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它的研究成果又可为普通心理学开辟新的工作领域,提炼新的研究课题,从而充实、丰富普通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医学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交叉渗透,互为补充。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不同的任务和课题。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以变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直接服务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其临床资料和实践成果又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理论和假说。

对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有多种探索途径。由于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对变态心理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在变态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不少试图解释各种病态心理或行为的变态心理模式。这些模式都较注意根据统计结果区分病态和常态,考虑到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之间存在连续的量的改变。

通常,人们总是把在群体中出现频率高的心理现象称为常态,反之则称为变态。例如,在群体中智力的分布,呈现为常态曲线,若以智商表示,群体中95%以上的人的智商在70~129之间,属正常;智商不到70者,约占5%以下,则被视为智力低下;130以上者则一般称之为智力超常。

按躯体疾病的模式来理解变态心理,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又称疾病模式。希波克拉底曾以四种体液不平衡来解释变态心理。中医沿用躯体疾病的理论对癫狂进行辨证论治,即属于这一模式的代表。19世纪菲尔肖提出细胞病理学说之后,从人脑的组织结构改变中找寻变态心理的原因曾风行一时。最成功的例子是麻痹性痴呆,病理学家不仅发现了患者脑结构的典型改变,而且还从死者的脑组织中找到了苍白螺旋体。此外,各种急性和慢性器质性脑病综合征以及症状性精神病都显示了变态心理与躯体疾病、特别是脑病的因果关系。于是,变态心理的医学模式获得了大量的论据。

精神异常被看作是一种疾病状态,躯体和行为的异常改变组成其症状,根据特别的症状组合即可作出疾病诊断。克雷佩林根据大量临床观察经验,按照医学模式对形形色色的变态心理加以分类,建立了精神疾病现代分类系统的雏型。

心里动力学模式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说明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认为变态心理不符合一般疾病的概念,而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冲突,即内驱力和欲望引起的内在冲突,以致产生固恋及倒退行为等,这均可引起情绪障碍甚至导致心理变态。

处于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经常要求获得满足,但又因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被意识压制下去,于是形成内心冲突,因而往往引起焦虑。为了减轻或消除焦虑时的紧张不安,以保障内心的安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各种变态心理就是各种防御机制单个的或多个组合起来发生作用的外部表现。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的过度运用,常引起明显的精神异常和人格缺陷。

行为主义模式以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来说明病态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即所谓心理冲突之类概念不过是主观臆测,不可能进行客观的测量和评定,对变态心理的研究应注重于可观察的行为表现;病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而也可以经过再学习,通过对抗性条件作用加以矫正。行为疗法应用于临床,在矫正恐怖症性变态等病态行为方面取得的成效,使这一模式经受了实践检验,获得支持,并对行为医学的兴起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学模式强调社会因素对发生变态心理的作用,认为经济贫困、种族歧视、生活变更、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引起变态心理,而变态心理乃是社会病理学的反映。跨文化精神病学的研究成果显示,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对变态心理的判断标准、患病率的统计分析、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预后的估计等,都可能存在差别。例如,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看,人格障碍、性变态,瘾癖之类问题,都是破坏性的、属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为社会所不容。从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类人存在着心理变态,致于不能恰当地适应社会生活。

变态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按心理过程或症状,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

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有赖于制定明确的客观标准。然而,心理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界限往往只是相对而言,不一定十分清楚,有时又可互相重叠。一般说来,所谓异常至少有三方面的含义:首先从统计学方面考察:处于群体中常态曲线两个极端的个体处于异常;其次从个人生活史考察:常把个体当前的心理活动与以往的加以对比,看是否有异于寻常的改变,临床病史往往会反映出这类变化;最后从社会适应状况考察:可根据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缺陷的程度,分析其是否属于异常,患者的家属常常是以此为标准而要求治疗。此外,在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时,不可忽略参考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资料。

变态心理的矫治

可分为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两大类。

心理治疗是矫正变态心理的基本方法。由于各学派的理论观点不同,施治方法也各有所异。言语和非言语的心理疗法目前均已被广泛用于各类变态心理患者;催眠疗法、暗示疗法、行为疗法等则各有其相应的适应症,只有选择恰当,才能获得显著的疗效。

躯体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生理治疗和外科治疗。20世纪50年代初,精神药物问世之后,改变了以往对严重的行为碍障束手无策的状态。精神药物对幻觉、妄想等表现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及躁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情感障碍,都有显著治疗效果。30年代开始使用的胰岛素治疗,已为精神药物所取代,电休克治疗几乎极少应用;对一些严重的难以治愈的变态心理,也很少使用对症性精神外科治疗。此外,包括心理治疗、躯体治疗、工作治疗、文娱治疗的综合性疗法,效果显著,被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所重视和采用。

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这对于预防对紧张刺激产生不良适应甚至引起自杀,以及预防婚姻和家庭的破裂,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

心理学概述、比较心理学、策动心理学、动力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意动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发展心理学、毕生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人心理学、老年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生理心理医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数学心理学、拓扑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音乐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宗教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群体心理学、审美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灵学、人格心理学、大众心理学

关于变态心理学应试技巧(适合各类考试)

首先必须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过程的一致性,心理反应的协调性,个性心理的稳定性)。当然这道题目也可以从(统计学标准、文化标准、功能标准、心理测验标准)的角度来回答,两种答案都不能算错;然后是CCMD-3中对于心理障碍的分类,但这一块内容很多,通常在自学考试中超过5个条目以上的知识点是不会考的,即使考,只要写出5条以上就能给分了。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如此。

对于异常心理的认识,应该首先了解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多种心理障碍的组合状态)、精神病等概念的异同。上海地区已经把变态心理学扩充为《异常心理学》,里面除了心理障碍以外还包含了“一般心理问题”的内容。但像自学考试版的《变态心理学》就不包括这一块,所以不需要考虑一般心理问题的介入。而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当中,考试的重点为: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障碍、进食和睡眠障碍四个部分。一般出简答、论述题也以这四块内容中为主,其他的诸如人格障碍、精神病、与发展相关的心理障碍、老年人心理障碍等等则次要一些。

心境障碍,主要包括抑郁发作(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躁狂发作(躁狂症Mania Disorder)、双向障碍(躁郁症)、持续性心境障碍(即环性心境障碍、恶劣心境等,可以认为是慢性的躁郁症和抑郁症)。需要注意的是抑郁发作时间标准是2周、而躁狂发作则是1周即可,但躁狂和抑郁并不完全呈相反关系,躁狂发作患者也会常常处于痛苦和焦虑中。另外,区别抑郁发作和恶劣心境的重要指标是除了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以外有没有其他的伴随症状。尽管恶劣心境也会产生自杀倾向,但会因为产生种种顾虑而放弃,因此这是与MD的本质区别。

神经症,目前CCMD-3包括恐怖症(FD)、焦虑症(AD)、强迫症(OCD)、躯体化障碍(SD)、神经衰弱五类。其中恐怖、焦虑、强迫是重点,神经衰弱因为已经被边缘化,被考到的概率不高,在美国DSM和WHO的ICD中是没有这一项的。在美国,FD、AD、OCD、SD都被归入了“焦虑障碍”一大类中,因为他们都是以焦虑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障碍。这里比较容易混淆的一个知识点是“惊恐障碍”(急性焦虑症)和“惊恐发作”。惊恐障碍是以莫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障碍,但是惊恐发作并不是只有在该问题中才会出现,恐惧症、应激障碍等问题都会伴有惊恐发作。而很多考生都把它和“惊恐障碍”混为了一谈。另外,神经症中除了焦虑症、躯体神经功能紊乱和躯体疼痛障碍以外,其他问题的时间标准基本上都是3个月。

进食和睡眠障碍相对来说在四大块里考的比较少,但目前进食障碍和睡眠障碍的问题比较普遍,所以还是需要了解。特别是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在许多症状上重合、容易混淆,需要分辩清楚。特别指出,进食障碍是所有心理障碍中死亡率最高的一个问题(其次是抑郁),这可能会出选择题。一旦遇到进食障碍拒绝吃饭,万不得已下是可以不惜使用强制手段以保住生命的。考试时可能和抑郁发作时的自杀危机干预一样会出在填空题里。

应激障碍又是一大重点,特别是08年中国发生各种自然灾害以后,这一问题在任何异常心理的考试中频频出现。尤其是急性应激障碍(ASD)和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CCMD-3中还有另外两种适应障碍和应激性精神病,但自学考试的考纲中没有出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应激障碍可以在任何突发事件中出现,这取决于患者本身的应激水平,且最多在一个月之内就会自愈。而创伤性应激障碍则必须是人生重大变故或重大灾难(如自然灾害、失去亲人等等),且持续3个月以上方可诊断(但没有上限时间),不能轻易将什么失恋、失业之类的问题随意定为PTSD。这是在考试中很容易犯错的。

其他需要关注的主要是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癔症、儿童的情绪情感问题和老年人心理障碍等,前两者相对考的多一些,但不如四大块重点。再次的如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成瘾性行为之类则至多在小题目中涉及了。

这么多的心理障碍在记忆时肯定有难度,在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个万能的模式:一般CCMD在定义各类心理障碍时,是用以下标准来衡量的:

第一,认知和思维的维度。也就是与正常状态相比较,该心理疾病会使人的想法、思考问题方式上产生怎样的变化,比如抑郁症会让人的思维减缓,出现“脑子变得不好使”的体验、躁狂症则相反,会让人出现思维奔逸,甚至语言、行为都跟不上大脑思维的快速转化。

第二,情绪情感的维度。人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除了理性的思考以外,感性的好恶感受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因此,每一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出现,都伴随着情绪上的变化。像汶川地震以后灾民们所产生的“创伤性应激障碍”,在情绪上就会出现不断持续性地警觉、莫名的担心,始终摆脱不了“地震还会再来”的阴影等体验。

第三,态度和行为的维度。这基本上属于“社会功能”的范畴,也就是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与旁人的互动是否和谐。许多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方式都会让周围人产生一种“受不了”的体验,而当事人自己却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如精神分裂症便是此种典型),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一标准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时间维度。一时的情绪、思维问题只能算是一般心理问题,只有当持续出现到一定的时间以后,才能考虑是否认定为精神疾病。但该标准常常会被人误读为充分条件,即“只要一天上网超过6小时,便视为网络成瘾”。因此,必须结合其他标准一同分析。

第五,生理功能的维度。比如自主神经运动(心跳、血压、血糖等等)、饮食、睡眠以及其他各项生理指标。当一个心理问题出现时,往往会伴随许多生理反应,这是由于主导情绪心理活动的大脑相应部位如下丘脑、杏仁核、松果体等等同时掌管着人体生物钟的调节,所以一旦发生紊乱就会出现连锁反应。

第六,排除其他心理障碍或器质性疾病。这一步犹为关键,许多心理疾病的出现往往并非由于单纯的心理疾病,而是背后有其他更严重的精神或生理疾病根源,如“疑病症”就必须确定患者究竟是真的患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还是仅仅“杞人忧天”,否则便会导致延误病情之虞。所以,做好症状排除是每一个专业临床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在回答任何简答、论述或案例题时,牢牢掌握这六个维度,就基本上会得到大多数的分数了。至于一些常见的心理症状表现,凡是在上述重点心理障碍中出现的,需要认真关注一下,不出现的,通常不会重点考你。

关于各种心理障碍的成因,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一般就是从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等三大方面去考量的。其中生理、心理因素的研究方法就是代际传递研究、双生子研究、收养研究等几种研究方法,掌握了这个套路,在记忆时就不会觉得困难了。不过我个人经验,这些东西在考试时不太会反复搞脑子,稍微看一下即可。倒是在《心理治疗(一)》中各个流派对于各种心理障碍成因的认识阐述,是需要认真关注一下的,这是变态心理学的一个难点。

最后,关于心理障碍的治疗,考试时不作要求,因此书上这一块可以不必重点关注。但是,如自学考试之类的考试一般规定可以有5分左右的超纲题,所以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例外情况。

图书信息

书 名: 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

作 者:(美国)(JeffreyS.)尼维德(美国)RathusBeverlyGreene杨丽合者:梁宝勇周亚娟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

ISBN: 9787561757604

开本: 16开

定价: 98.00 元

内容简介

《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由圣约翰大学心理学教授Jeffrey S.Nevid和Spencer A.Rathus会同纽约大学的Beverly A.Greene联合编写,三位编写者都是长期从事变态心理学研究、教学和临床实践工作的临床心理学家,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

《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整合了多元化的理论观点,在异常心理是多种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从心理、生物和社会三个层面对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介绍。全书资料新且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学科定位准确,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强,使《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内容适合心理系学生和研究者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医学生,特别是精神科医师的参考书籍,为他们提供所欠缺的关于异常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开阔他们的眼界。

图书目录

总序

译校者的话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 引言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当代视角看异常行为

第3章 异常行为的分类与评估

第4章 治疗方法

第5章 应激、心理因素和健康

第6章 焦虑障碍

第7章 分离性障碍和身体形式障碍

第8章 心境障碍和自杀

第9章 物质滥用与物质依赖

第10章 进食障碍、肥胖症和睡眠障碍

第11章 性和性别身份障碍

第12章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13章 人格障碍

第14章 儿童和青少年期异常行为

第15章 认知障碍和与年老有关的障碍

第16章 变态心理学与法律

……

变态心理学(王建平/梁耀坚/汤宜朗)

基本信息

书名:变态心理学

ISBN:704015854

作者:王建平/梁耀坚/汤宜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价:31.3

页数:388

出版日期:2005-2-1

版次: 1

开本:16开

简介 本书依照我国心理学专业开设的变态心理学(病理心理学)教学大纲设置章节,在学科体系和内容结构上注重吸收和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又力图将引进的成果本土化本书内容全面,体系完整,注重专业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系统介绍了对变态心理的认识、理解及其评估、诊断和研究方法;对各种障碍的分析围绕典型案例展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其症状表现、诊断标准、产生机制以及预防治疗,最后一章还专门讨论了心理障碍诊断和治疗中出现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各章相对独立,以方便教师和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单独使用其中的章节。本书不仅可作为心理学、医学、司法、教育等专业本专科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哲学、德育、美学、传媒、社会、人类学等专业工作者研读,同时对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员、中西医工作者以及心理学爱好者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变态的定义及其历史

第一节 变态心理的界定

一、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

二、变态心理的定义

三、判断变态时应注意的几点

四、心理障碍的发病状况

第二节 认识变态的历史

一、早期的认识

二、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

第三节 当代变态心理学

一、系统综合的研究途径

二、专业的研究队伍

三、研究课题

第二章:对变态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节 经典的四大心理学流派

一、心理动力学派

二、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

三、行为模型

四、认知学派

第二节 多维综合模型

一、情绪

二、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因素

三、生命全程发展观

第三章:评估、诊断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

一、评估的三个基本概念

二、临床访谈

三、行为评估

四、身体检查

五、心理测验

六、生理心理评估

七、脑成像技术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诊断

一、关于分类的问题

二、诊断的功用

三、美国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四、我国的心理障碍诊断标准

五、导致诊断偏差的因素

第三节 心理障碍的研究方法

一、几个重要概念

二、临床个案史

三、实验研究

四、跨时间的行为研究

五、跨文化的行为研究

六、比较研究

七、相关研究

八、重复性

九、研究伦理

第四章:心理病理现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

一、感知觉障碍

二、思维障碍

三、注意障碍

四、记忆障碍

五、智能障碍

六、心境障碍

七、意志行为障碍

八、运动行为障碍

九、意识障碍

十、自知力

第三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

第五章:神经症性障碍

第一节 神经症概念的演变及其分类变化

一、概念的由来

二、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

三、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

四、描述性定义

五、CCMD3的描述

第二节 焦虑障碍

一、概念

二、惊恐障碍

三、广泛性焦虑障碍

第三节 恐怖症

一、广场恐怖症

二、社交恐怖症

三、特定的恐怖症

第四节 强迫障碍

一、临床描述

二、CCMD一3的描述

三、强迫症的理论

四、治疗

第五节 神经衰弱

一、临床表现

二、治疗

第六节 躯体形式障碍

一、概述

二、躯体化障碍的症状

三、疑病症

四、疼痛障碍

第七节 日常焦虑

第六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 关于癔症概念的起源和分类的变化

一、历史

二、癔症不是神经症

三、起病原因

四、CCMD-3的描述

第二节 转换障碍

一、临床描述

二、CCMD-3的诊断标准

三、诊断时应考虑的问题

四、可能的原因

五、治疗

第三节 分离障碍

一、分离性遗忘症

二、分离性漫游症

三、分离性身份障碍

四、人格解体障碍

第四节 应激相关障碍

一、急性应激障碍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三、适应障碍

第五节 特定文化相关障碍

—、Ataquedenevios

二、Pibloktoq

三、气功所致精神障碍

四、巫术所致精神障碍

五、恐缩症

第七章:人格障碍

第一节 概述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二、人格障碍的发展

三、人格障碍的划分

第二节 A组人格障碍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三、分裂型人格障碍

第三节 B组人格障碍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二、边缘型人格障碍

三、表演型人格障碍

四、自恋型人格障碍

第四节 C组人格障碍

一、回避型人格障碍

二、依赖型人格障碍

三、强迫型人格障碍

第八章:心境障碍

第一节 概述

一、悲伤与抑郁症

二、抑郁症分类的变化

三、心境障碍的分类

第二节 临床描述

一、抑郁症

二、躁狂症

三、双相障碍

四、特殊类型的心境障碍

五、流行状况

第三节 可能的原因

一、生物因素

二、心理社会因素

三、综合模型

第四节 预防和治疗

一、生物学方法

二、心理治疗

三、综合治疗

四、防止复发

第五节 自杀

一、统计资料

二、抑郁和自杀

三、自杀会传染吗

四、自杀的动机

五、自杀的处理和预防

第九章: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一、历史观点

二、症状描述

三、分类

四、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

一、生物学原因

二、心理和社会的原因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一、生物学干预

二、心理治疗

第四节 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一、分裂性障碍

二、分裂情感性障碍

三、妄想障碍

四、突发性精神障碍

五、共享性精神障碍

第十章: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第一节 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一、素质和压力

二、生物机制

三、心理调节因素

第二节 与免疫系统有关的心身障碍

一、艾滋病(AIDS)

二、癌症

第三节 冠心病

一、A型性格

二、情绪状况与冠心病

第四节 疼痛和慢性疲劳综合征

一、慢性疼痛

二、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五节 消化性溃疡

一、临床描述

二、心理因素对发病的影响

三、治疗

第六节 心身障碍的治疗

一、生物反馈技术

二、放松与冥想

三、压力与疼痛减轻的综合计划

四、否认

五、行为矫正

第十一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第一节 进食障碍

一、概述

二、厌食症

三、狂食症

四、暴食症

五、其他进食障碍

六、原因探讨

七、预防和治疗

第二节 睡眠障碍

一、概述

二、睡眠紊乱

三、预防和治疗

第十二章:性障碍

第一节 概念的演变

一、概述

二、性别差异

三、性别角色

四、文化差异

五、性爱的五个层次

第二节 性别认同障碍

一、临床描述

二、可能的原因

三、治疗

第三节 性取向

一、性取向的根源

二、性取向的改变

第四节 性偏好障碍

一、性偏好障碍的类型

二、性偏好障碍的原因

三、改变和治疗

第五节 性机能障碍

一、人类正常的性反应

二、性机能障碍

三、性机能障碍的原因

四、性机能障碍的治疗

第十三章:物质滥用与物质依赖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

三、原因

第二节 物质滥用的心理社会学理论

一、心理学理论

二、社会学理论

三、家庭理论

第三节 烟草

一、尼古丁的药理作用

二、吸烟的危害

三、吸烟问题的处理

四、吸烟的预防

第四节 饮酒、酒滥用及酒依赖

一、概述

二、乙醇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

三、酒滥用及酒依赖的病因研究

四、酒依赖的特点

五、酒依赖的治疗及康复

六、酒滥用及酒依赖的预防

第五节 阿片类药物

一、概述

二、阿片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三、戒断反应

四、治疗

第六节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一、苯丙胺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二、治疗

第十四章: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第一节 概述

一、识别正常与异常

二、障碍的易感性

三、儿童期障碍的特点

四、儿童期障碍的类型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

一、临床特点和测量

二、原因

三、治疗

第三节 孤独症

一、临床特点

二、原因

三、治疗

第四节 学习障碍

第五节 注意缺损/多动障碍

一、临床表现

二、可能的原因

三、治疗

第十五章:老年期精神障碍

第一节 概述

一、老龄化问题

二、生理易感性

三、心理易感性

第二节 谵妄

第三节 痴呆和遗忘症

一、阿尔茨海默病

二、血管性痴呆

三、额叶性痴呆

四、由帕金森病引起的痴呆

五、痴呆的原因

六、痴呆的治疗

七、遗忘症

第四节 老年期其他精神障碍

一、老年抑郁

二、老年焦虑

三、老年物质滥用

四、老年妄想障碍

五、晚发性精神分裂症

第十六章:心理健康相关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第一节 概述

一、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

二、行为能力

第二节 精神疾病带来的影响

一、个人的负担

二、家庭的代价

三、社会的代价

第三节 民事收容

一、民事收容的标准

二、精神疾病的界定

三、危险性

四、定罪

五、解除收容与无家可归

第四节 刑事收容

一、精神病的辩护

二、接受审判的能力

三、预警的责任

四、作为专家证人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第五节 病人的权利

一、接受治疗的权利

二、拒绝治疗的权利

三、参与研究的权利

第六节 新的挑战

一、分裂性认同障碍和刑事责任

二、恢复的记忆的准确性

三、精神卫生治疗的滥用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英文文献注释

参考文献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

基本信息

书名:变态心理学(钱铭怡)

ISBN:730110641

作者:钱铭怡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43

页数:520

出版日期:1900-1-1

版次:1

开本:16开

包装:简装

简介

本书围绕异常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对其如何进行诊断,不同理论模型对各种异常心理现象成因的分析和解释,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等内容都进行了介绍。本书将通过对案例的描述、分析与解释、治疗要点的提供等,使读者对不同异常心理现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新近研究进展的说明,使读者对某一异常心理现象的了解更为深入;此外,本书将汇集国内外最新研究资料,突出心理学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治疗方面的贡献,使读者真正了解什么是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本书反映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科学的特点,突出近期变态心理学研究所得到的最新成果。通过阅读使学生对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以及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广大专业工作者提供一本有益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概论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评分标准

第三节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第四节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2章 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第一节 生物医学模型

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模型

第三节 认知行为模型

第四节 人本主义模型

第五节 来自亚洲的理论和观点

第3章 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

第一节 临床心理评估

第二节 常用心理测验

第三节 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

第4章 精神分裂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和诊断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类型、病程和预后

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第五节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第5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

第三节 心境障碍的病因

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治疗

第五节 自杀

第6章 焦虑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恐怖症

第三节 惊恐障碍

第四节 广泛性焦虑障碍

第五节 强迫症

第六节 创伤后的应激障碍

第7章 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躯形式障碍

第三节 分离性障碍

第8章 进食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

第三节 进食障碍的病因

第四节 时食障碍的治疗

第9章 物质滥用及依赖

第一节 概述及诊断标准

第二节 酒精滥用与依赖

第三节 阿片类物质滥用与依赖

第四节 大麻类物质滥用与依赖

第六节 其他易成瘾药物

第10章 心身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应激与应激的生理机制

第三节 影响心身疾病的因素

第四节 常见心身疾病

第五节 心身障碍的干预

第11章 人格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分类

第12章 性和性别认同障碍

……

第13章 儿童心理障碍

第14章 心理异常与社会

参考文献

专栏

变态心理学第九版

基本简介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7月

版次:1

页数:880

印次:ISBN 978 7 80681 692 9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变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美国300多所大学/学院均采用本书作为教材,包括杜克、密歇根、霍普金斯等大学的心理学系。

这本被高度关注的教材提供了关于变态心理学最为平衡和严整的视角。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撰写,引人入胜地阐述了当前最新的前沿研究,以实际临床观察为依据描述了每一种心理障碍的疗法,并且每一章中的案例都涵盖十分丰富。

本书是这部经典教材的第九版,之前各版对各学派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持温和的态度,客观地介绍了心理疾病的症状、理论和治疗方法。第九版也继承了这一风格,并且附加了案例研究的录像资料,帮助初学者对临床表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版较之前各版有许多新的变化,它们包含对疾病原因的新发现、治疗的新方法、新的研究成果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精神障碍,为这些病人创造美好的未来。

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人员、爱好者,对医学、助人、社工、教育、管理、法律等领域从业人员也有帮助。实际上,任何一个想让自己的未来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快乐的人,都应该关注书中的观点。

作者简介

劳伦·B.阿洛伊是情绪障碍领域内国际公认的研究专家。她主要致力于研究抑郁症,其成果在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阿洛伊目前是Temple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之前执教于西北大学,是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也是心理学系第一位女教授。1984年,美国心理学协会授予阿洛伊青年心理学家奖。2003年,与Lyn Abramson博士合作,赢得美国心理学协会的杰出贡献奖。阿洛伊著有130多种学术论著。

约翰·H.雷斯金德于1977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加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的认各治疗中心做博士后研究。他在多所高校任职,现在是George Mason大学临床心理学的心理学教授。雷斯金德是《认知治疗与研究》、《认知心理治疗杂志》的副主编,并发表了大约70篇专业论文。他现在的研究兴趣是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共同点和不同处。雷斯金德博士自己还开了私人临床心理诊所,主要运用认知治疗。

玛格丽特·J.玛诺言斯是纽约市的一位作家和编辑。她撰写了大量社会科学方面的教科书并且也写戏剧。

简 录

序 言

第一部分:变态心理学介绍

1.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2.诊断和评估

3.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理论观点

4.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5.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文—存在主义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

6.神经科学理论

第三部分: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

7.焦虑症

8.分离性障碍和躯体形障碍

9.应激与躯体障碍

10.心境障碍

11.人格障碍

12.药物依赖和滥用的实质

13.性功能失调、性欲倒错和性别认同障碍

第四部分:精神和神经心理障碍

14.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

15.神经心理障碍

第五部分:发育障碍

16.儿童期和青春期的障碍

17.精神发育迟滞和自闭症

第六部分:变态心理学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18.变态心理学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词汇表

主题索引

《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