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杜婉蓉 |
释义 | 杜婉容(1897—1975),女,上虞驿亭镇人,爱国民主人士。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十多年如一日,支援革命,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为党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曾组织成立五夫各界抗敌后援会、妇女识字班等,浙东沦陷后,出面组织恢复五夫小学并任校长。 人物介绍杜婉蓉(1897 — 1975),女,浙江上虞驿亭人。出生于商人的家庭,青少年时喜读进步书刊,从最初浏览岳飞等民族英雄传记和高尔基《母亲》等小说,到阅读《生活周刊》、《妇女周刊》等进步报刊,开拓了思想视野,逐渐走出家庭小圈子。 “九·一八”事变后,杜婉蓉数次捐款托《生活周刊》社转交,慰劳抗日将士。抗战爆发后,响应党的号召,在中共上虞县委的帮助下,利用家中的楼房,先后举办3期妇女识字班,亲自主讲抗日形势课。1941年10月,上虞沦陷后,在上虞党组织的鼓励下,出任五夫小学校长,安排党员及进步青年多人来校,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斗争。1942年夏,中共上虞县工委在她家中开设了“卷烟公司”,作为联络站。期间,中共绍属特委和上虞党的负责人多次在此开会,研究和领导上虞的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多次营救被捕同志,为党组织冒险侦察敌情,帮助经济生活困难的革命同志家庭。1948年,将大部分田产廉价卖给佃户。解放初期,又将卖田所得数千元钱如数缴送县政府,支援国家建设。 文革中,含冤受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虞县委、县政府为她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被确认为“爱国民主人士、开明绅士”。 故居杜婉容故居位于驿亭镇联桥村小寺桥自然村村北,小寺桥村原属五夫,地理位置优越,是杭甬铁路沿线的交通要隘,旧时是革命同志南来北往必经之地。建筑坐北朝南,前临街河,往后不远处是凤凰山主峰,山顶尚存侵华日军建筑的炮台遗址。清代建筑,当地称“新屋里”,解放前曾是我地下党重要的革命活动联络站。由前后三进及东侧屋构成,每进均面阔三间,天井两侧置院墙,东侧院墙中开设圆形门与东侧屋相通。前进单层,明间中设石库门,穿斗构架,五柱用七檩,地面用规整的石板铺就;二进为前后重檐二层楼房。前檐置廊,敞开式,檐柱上施简易牛腿,明、次间穿斗构架,进深七柱用九檩,木柱石础,楼上檐下施木栅栏,两坡硬山造。第三进亦为单层,穿斗构架,三柱用五檩,次间置格子窗,部分已改建。东侧屋面阔十间,平房,两坡硬山顶,部分已拆改。杜婉容故居整体保存完整,造作简洁大气,具有江南民居的典型特征,既是名人故居又是革命旧址,对研究我市早期党组织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一处对广大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