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 |
释义 | 一、图书信息作 者:陈映芳 等著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4-1 版 次:1 页 数:683 字 数:504000 印刷时间:2009-4-1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32552832 包 装:平装 二、内容简介本丛书的宗旨,是希望对跨学科的、经验实证的城市社会研究有所贡献、有所推动。 在这套丛书中,我们所要描述和分析的,是作为社会的城市。城市社会的转型及其扩充、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演变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内容之一。如何记录、描述这样一种社会变迁的过程,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解释、阐述,是需要各门学科从事城市社会研究的研究者们共同努力的艰巨工作。由于城市社会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从人口生态、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以及人的行为、心理等各个层面,还涉及到全球化的背景以及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类型的跨地域、跨文化的共通性,所以,其研究的艰巨性不仅在于这项工作需要有实证性的调查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更需要有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比较研究,包括国际间的、城市间的对照和比较。 三、作者简介陈映芳,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博士(社会学专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双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出版的个人专著有《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图像中的孩子:社会学的分析》,主撰有《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实录》等。 四、目录序章 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中国的“城市奇迹”何以可能 一、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 二、城市政府的机会结构和城市开发的合理性空间 三、动迁居民:未被转换成公平正义的补偿愿望和动迁创伤 四、进一步的讨论 第一部分 引子 80年代以来上海的“城市更新” 一、关于“城市更新” 二、上海的“城市更新”历程 三、重大动迁工程与动迁居民安置基地 第一章 郊区动迁安置基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如何被生产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动迁安置基地产生的背景及脉络 三、政府主导的空间安排 四、空间再生产: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空间实践 五、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农民集中居住区——居住形态与日常生活 一、农民集中居住区:由来及问题 二、上海市嘉定区H小区的实例 三、居住转变是否推进人的城市化? 四、简要的总结 第三章 动迁与居民家庭结构的变动 一、导论 二、调查点及其背景 三、动迁前后居民家庭结构及居住模式的演变 四、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成为“新城人”——社区身份认同的型塑 一、研究问题的说明与既有文献综述 二、研究对象、方法与分析框架 三、“松江新城”发展脉络及其概念的推广 四、“成为新城人”——JZ社区居民自我新身份认同的获得过程 五、“新城人”自我身份认同与他者身份确认间的非重合性 六、讨论与反思 第二部分 第五章 业主的权利实践 第六章 都市邻里的形成——从“业主”到“市民” 第三部分 第七章 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摩登上海”的更新 第八章 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在空间生产中的结构性作用 第四部分 第九章 廉租房的空间政治——政策为什么难以落实 第十章 开发体制与城市准人制——住房吸纳与住房排斥 后记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