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都山村 |
释义 | 简介都山村地处江苏省宜兴市西北角,全村总人口6200人,1968户。多年来,都山村大力推进富民强村工程,连续被评为宜兴市第一村,2006年人均收入已达13200元。先后荣获江苏省农村现代化试点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无锡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无锡市工业明星村、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工业强村十几年前,都山村还是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穷山村。1989年,刘洪林当上了村支书,兼任村办小厂——原都山乡第二化工厂厂长。在他的引导下,村委会一班人逐渐形成了只有跳出农业局限才能壮大农村经济的共识,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规模求效益的工业发展之路,使昔日只有几口缸、几间破平房的村办小厂,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涂料树脂生产基地——江苏三木集团,2005年销售额超过了38亿元。 全村在各个方面的鼎力支持成为创业时期的三木集团最有力的枕靠,随着企业的迅速壮大,三木集团又成为强村富民的不竭动力。1996年,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企业领导层果断决定让村集体占有15%的股份,2005年,村里仅股金收入就有400万元。此外,从2001年起,集团总经理刘洪林个人向村里每年捐赠100万元,加上集团缴纳的土地年租金,去年村里从三木集团获得的各项收入达到了700多万元。有了充裕的资金,村里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村民不仅住进了宽敞的别墅、楼房,养老保险、住房补贴、购粮补贴等群众福利更是名目繁多、年年攀升。同时,企业还充分利用自身的发电和污水处理等设备,在用电和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等方面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日趋雄厚的企业实力不仅成为壮大村级经济的源头活水,更为村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尽可能吸纳本村的劳动力成为企业领导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为此,企业仍然保留了一些利润空间日渐变小但劳动相对密集的传统项目。随着企业外来人员的增多,村里服务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大好机遇。于是,村干部们积极引导既无年龄优势又无一技之长的 “4050”村民办起了饭店、超市,上门提供家政服务,既使他们增加了收入,又为外来人员提供了生活便利。目前,在企业工作的都山村民共有 2200多人,另有200多人从事着与企业相关的服务业。 基础建设都山村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为创建生态村树好形象。该村原有9个自然村,宅基面积达370亩。早在2001年,他们就开始规划推进中心村建设,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通过支付旧房折旧款、给予新房购贴款、发放煤气补贴、蔬菜补贴等优惠政策,激励村民向中心村集聚。至2003年底已建成别墅158幢、商品房8万平方米,全村405户已全部入住或即将入住中心村,新增可利用宅基面积220亩,已列入土地复耕计划。都山村现在已建成现代化新型社区,全村人都迁入了新居。村里还建起了一流的小学、医院、体育馆、都山农民公园,并配套建设社区公共设施及绿化工程。 为了使村里的环境真正达到卫生村、生态村的标准,都山村新砌生态型公共厕所16座,新增垃圾箱50只,取缔了露天粪缸。村民生活垃圾实现袋装化,每天由专人负责送至垃圾场。100%的村民吃上自来水、用上液化气;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村主干道10多万平方米,小区支道路20多万平方米,100%实现水泥硬化;路边绿化美观大方,35亩的休闲绿化广场更令人心旷神怡。目前全村绿化面积达781亩,绿化覆盖率达31.1%,动植物近百种,使都山成了名副其实的卫生村、生态村、文明村。 生态环境都山村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为创建生态村打牢基础。三木集团在不断壮大工业经济的同时,注重搞好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积极开展ISO14000认证工作。集团投资3826万建设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使各分厂的化工废水、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处理,并将各分厂的工艺废气、尾气回收后进行深度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原有4台小锅炉及3台懒汉炉全部关停,统一使用电厂的热网蒸汽。 都山村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创建生态村创造条件。全村可种植耕地全部由村农副业公司集中经营管理,投资150万元,开发60亩花卉苗木基地,为全村绿化造林、改善环境提供优质苗木。472亩粮田,采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量。自动化养鸡场所有鸡粪全部归村农场利用,秸秆粉碎还田率达100%,既弥补了农田磷钾肥不足,又改善了耕地质量,连续多年成为市种子生产基地,水稻被评为省无公害农产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