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豆瓣菜丝核菌腐烂病 |
释义 | 病害症状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茎。叶片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浅黄至灰褐色,多从叶缘或叶尖开始侵入,湿度大时病叶腐烂,病部产生蛛丝状菌丝。发病严重时许多叶片发病、枯死或腐烂。基部染病,初呈水渍状,后变成浅褐色、不规则形斑点,随病情发展病基软腐或干腐,病部缢缩,其上产生较明显的白霉,后期转变成菌核,最后全株倒折,萎蔫死亡。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内及病残体上越冬。借浇水、施肥或农事操作传播,形成初侵染。病部产生菌丝接触蔓延,形成再侵入。病菌生长发育温度4~34℃,适宜温度23℃左右,23~28℃最适宜菌核形成。豆瓣菜生长期间,空气潮湿,植株生长茂密,施氮肥过量,有利于发病。保护地在浇水后长时间闭棚,病害发生较重。 防治(1)采用水培或基质栽培,避免偏施氮肥。 (2)土壤处理。种植前用50%利克菌可湿性粉剂4~5千克/667m2,拌细土30~40千克均匀施于地表处理土壤。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45%特克多悬乳剂8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田安水剂300倍液。7~10天防治1次,视病情防治1~3次。保护地在施药后适当增加放风,水培或基质栽培喷药后需排水晾秧2~3天。 病原描述Rhizoctoniasolani Kfihn属半知菌丝核真菌。病菌菌丝初期五色,后变成浅褐色,直径4.5~8.5微米,呈直角分枝,离分枝不远处具1隔膜,分枝处多缢缩,后期菌丝纠集形成菌核。菌核初期白色,后转变成浅褐色至深褐色,大小0.5~0.7毫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