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斗面村 |
释义 | 村庄概况斗面村系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福安市东南部的柏柱洋东麓,海拔60米。距溪柄镇政府驻地和福安市区10.5公里和32.9公里。东边为山地,与东山村交界;西边为田地,与三村村毗邻;南边为田地,与楼下村接壤;北边为田地,与三村、山下村相连。斗面村是“中共闽东临时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红军独立二团后方办事处”、“闽东互济会”等革命首脑机关所在地,是红军长征前,全国八个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素有“闽东延安”之美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等领导人到闽东与当地领导人一道在这里运筹帷幄,领导着闽东苏区的革命斗争。1985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斗面村革命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被授予“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福安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弘扬闽东苏区的革命精神,创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先进性,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经济发展全村现有村民242户1050人,耕地面积570亩,林地面积388亩,山地面积480亩,其中茶园面积300亩、果园面积180亩。2006年斗面村被列入福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建设新农村热情高涨,确立了葡萄、茶叶和畜牧业三个支柱产业,并根据当地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猪、鸭养殖业,尤其是“黑母鸭”很具特色,年出售肉鸭100万只,猪3000头,还常年组织劳务输出,有200多个富余劳力在外经商办企业和务工,年创收入400万多元。2009年全村经济收入760万元,人均年收入7300元,经济发展有利促进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村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创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定基础。村后山有座红领巾水库,为1958年“大跃进”时全省少先队勤工俭学集资所建。两山合壁,一坝截流。方圆6平方公里,蓄水量130万平方米,灌溉面积3700亩,一举改变“十年九旱”,每年增产粮食万担。库内养鱼,水面养鸭,库边养猪,形成立体养殖。 革命旧址“中共闽东临时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四座旧址尚存,它们历经修缮,内辟革命陈列室供参观瞻仰,旧址墙壁上有当年红色政权的标语、文告,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的重点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参观的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和中、小学校学生约6000-7000人次。闽东苏区纪念馆作为柏柱洋老区红色之旅的重要窗口,其始建于2008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2009年9月27日建成并投入使用,据不完全统计,开馆至今,到闽东苏区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和中、小学校学生约1.2万人次以上;他们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柏柱英雄浩气长存,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大无畏精神值得人们敬仰。它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弘扬闽东苏区的革命精神,创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先进性,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展望未来,斗面村人将继续发扬老区革命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决心把自然村建设成和谐安定、文明富裕、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