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侗寨吊脚楼楼
释义

在广西三江,下下停停的秋雨中,一天里,看了两座侗族鼓楼。先是在马安寨,那里还有座风雨廊桥,闻名中外,是国家级文物古迹;随后又到冠小寨,在鼓楼前广场上,侗寨迎客喜开百家宴。

头一天,就已有了夜宿吊脚楼的经历。那是一幢双层木楼,依山傍水,悬空搭建,全靠几根立足江边岩石上的柱子,撑托而起。木柱如建筑物的腿脚。吊脚楼,“吊”着“脚”。

吊脚楼的形制,与上古神话有巢氏的发明很近。先秦《韩非子》讲,“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作,创造发明。鸟巢枝杈间,人仿之,在树上搭个窝,这是小打小闹的“作”;有聪明人,借助两棵或更多树干,架起窝棚,为家庭起居,营造出离开地面的私密空间,摆脱了穴居潮湿,避开了野兽侵扰,生活质量,大为提高。这一发明创造,带来居住条件革命性巨变。先民们敬奉成就此事者,尊其为圣为王,大号“有巢氏”。有巢氏的木屋,干栏式,应是吊脚楼的原创版。

车行三江侗族自治县,满眼青山。汇成茂密植被,有成片的茅竹,比茅竹更多,则是杉树。杉木挺直,是造屋的好材料。

侗族山寨,一片高低错落的吊脚楼之间,总会有一座木楼,高高的,鹤立鸡群一般,那就是鼓楼。欣赏鼓楼,远观它檐头翘挑,造型壮美。印象是:把两层三层的吊脚楼,向上叠加,上层逐渐收缩,最高层建为亭顶形状,装上尖尖的葫芦刹,便是鼓楼了。侗族以奇数为吉祥数字,鼓楼通常建到五层或七层。这说的是外檐。鼓楼内,只有着地一层。向上望,一目了然,几根大柱子撑起楼的主体,给人直观的感觉是:它与吊脚楼的异曲同工之妙,都在于巧用立柱。

当地人讲,侗家造鼓楼,受了巨形杉树的启发。杉树高挺,枝杈横出,是鼓楼最初的蓝图。人们采伐一棵巨杉,立起大柱,在这根立柱上凿榫穿枋,层层向上。为减轻独柱的承重,加强整体稳固性,在底层穿枋的四端立起短柱。这样建造的鼓楼,称为独脚楼。明代时,遍游广西的邝露,写了一部《赤雅》,言及鼓楼:“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然。”后来,侗寨建鼓楼,多采用四根主柱、八根或十二根辅柱的样式,结构更科学,工艺也更加合理了。

世世代代的能工巧匠,把鼓楼造得多姿多样。一个墨斗,一根竹尺,他们仅凭这样的技术装备,给木头画上墨线,标上符号,然后丁丁卯卯,将数百件木料组装起来,外檐挂上瓦,就是一座楼。据介绍,工匠所用符号,以“丰”代表柱子。这很富内涵。符号“丰”,让人联想到独脚楼,多么形象的一柱挑千斤呀!它如同一幅示意图,透露着侗族鼓楼的建筑精髓;它本身即是一个传说,讲述着先民们由巨杉得到的启迪,生发的想象。

鼓楼是侗寨的公共活动场所。乡民们在这里约法、议事,也来此娱乐消闲。在马安寨,鼓楼柱上有对联:“鼓置梁下遇事则鸣,楼矗寨中聚众而乐。”一块悬挂的木板,是“防火员值日牌”,为68人排列了顺序号码。名单下有日历一本,日历撕到11月5日那一页。鼓楼内备有长凳,电视机开着,一些人边看边聊天,一些人则在一旁斗纸牌。鼓楼内开间不算很大,几十人上百人要“聚众而乐”,就得靠鼓楼前的广场,广场建有戏楼,歌舞戏出,全寨共享。

黄昏时分来到冠小寨。广场上,芦笙吹起来,大歌唱起来,游客多,乡民也多,热热闹闹。鼓楼里却另一番情景,火塘燃起,几位老人人手一杆长烟袋,围火而坐。广场上,百家宴刚开摆,小雨又来。人们连忙把饭桌撤到戏台上、长廊里,我们几人随乡民进了鼓楼。长凳矮桌,背后挂着匾,一块黑地红字勾黄边,写的是“福禄寿禧”,一块黄地红字“葛义遗风”。

参宴的菜品,被大婶大娘从竹篮里取出,摆满桌面。酸鱼酸肉酸菜,鱼腥草,糯米饭,都是侗家风味。姑娘大嫂敬酒了,敬得很实诚,一伸手,揪住你的耳朵,一阵欢笑声中,看着你把那杯米酒喝下去。

侗乡这餐饭,吃在鼓楼里。品的是风味,品的也是风俗,一边向同桌侗族同胞讨教葛义其人其事,一边体验着一个民族的古俗古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