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编辑冲突
释义

定义

编辑冲突也称编辑撞车,通常出现在内容开放编辑的网络百科全书中,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MBA智库百科等。在这些网络百科全书中,多数条目的内容由于用户的修改而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使用不同的版本记录,而后续的修改需要在最新版本的基础上进行。当不同的用户在同一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编辑修改,并相继试图将版本提交保存的时候,无论是否需要审核,先提交的版本往往也先被予以采纳。而另一名用户如果在得不到相关提示的情况下,随即也提交了版本并通过,那么两个版本的信息数据就无法得到兼容并蓄,很容易出现一个版本被另一个简单的覆盖,这时候就发生了编辑冲突。

与编辑冲突类似,不同的用户试图创建同一条目,并且提交版本的时间过于接近,那么也会发生创建冲突。例如词条海宝最早的六个版本实际上记录了一场创建冲突,请参见该词条历史版本的页面(扩展阅读一),这里所有版本都被审核通过,但是系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将内容更新,也就是说实际上除最早的版本外其他的版本全都是以创建的形式提交的,其“修改原因”一栏全部显示了默认的“编辑词条”。

上面所述的无论是编辑冲突还是创建冲突,都是一种数据冲突。除此之外,广义的编辑冲突还包括另外两种:在版本停止更新期间没有停止提交操作而造成的冲突,以及因观点分歧人为造成的冲突,其中后一种编辑冲突在无法及时得到调解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引发后果更为严重的编辑战。

发生的原因

发生编辑冲突最普遍的原因是编辑和提交时间过于接近,例如一些热点条目往往会同时吸引多个用户编辑。除此之外,类似百科任务这样的活动在参与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词条的编辑频率也比平时有所提高,即使是在任务编辑优先审核的情况下,编辑冲突也不可避免,而且不必要的纠纷也容易因此而起。

对于人为的冲突来言,观点分歧是最主要的原因,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用户对于其他的观点不具备包容的心态,而是以个人好恶取舍。

应对的措施

数据冲突

 在维基百科中,用户在提交版本后并不需要审核的过程,而是立即生效,在提交版本之前,用户对于条目当前的编辑情况一般并不知情。在维基百科中出现编辑冲突时,后一个提交版本的用户会看到一个编辑冲突页面,在中间部分列出了内容不同处的比较。维基百科鼓励后一名用户在已经编辑过的版本上进行编辑,把自己的修改文字合并进去,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加上一些编辑摘要,以给前一个用户和其他人一些提醒,也方便他们回顾和对合并的效果进行检查。在两个人均对同一主题作出大量修改的情况下,最后的内容则可能需要用户通过协商来决定。而如果后一名用户在合并过程中发生错误,或者认为前一名用户所作出的修改并不是很有用,而最终使它被意外的丢失,这时候,不同的意见也提倡友好的进行解决,不是直接进行版本回退,而是在最后版本的基础上合并,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进行适当提醒。

对以拷贝到其他文本编辑器中进行修改的方式来编辑文章的用户来说,如果编辑期间其他人也进行了小修改,那么在提交后可能不会收到“编辑冲突”的消息,这时候检查版本之间的不同就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在百度百科中,编辑者提交版本后需要进行审核,早期特别是对于百科任务来说,版本的覆盖极为常见。百度百科编辑词条时有一个编审系统提示按钮,会自动显示词条编审状况。通过后续的升级,编审系统会主动给出冲突环境提示,在编辑器上也提供了监控数据的查看按钮,方便随时了解条目的更新状态,以及其他用户提交的频度。在编辑冲突发生时,百度百科同样鼓励用户根据信息来适当调整自己的编辑和提交时段,或者继承当前版本的有效信息。如果用户对提示不做任何反应造成版本覆盖,那么在审核的时候也会有可能被调整或者不通过。

对于用户来说,应对编辑冲突并不轻松,更好的办法是进行预防,改变编辑习惯也是预防编辑冲突的有效办法,也就是多致力于编辑那些不常被编辑的页面,就像在开车出行时寻找一条拥堵少的道路,另外,一次性作大的修改而不是经常小小地修改一些页面也对预防编辑冲突有所帮助。

人为冲突

对于人为冲突来言,系统除了对词条的编辑进行限制以外无能为力,而简单的锁定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更重要是从用户的角度入手。各种网络百科全书一般提倡编辑者怀着包容的心态,公平看待不同的观点。最好也能够站在第三方立场,将对方持有的分歧观点,作为一种存在的事实进行客观的并行描述。更多的相关内容请参考条目编辑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4: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