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莞万江区 |
释义 | 东莞市万江“工贸万江,水岸新城”东莞市万江街道,原名东莞县万江区公所;是东莞市区的组成部分,为东莞市四个街道之一,是东莞市的新城区;东莞市万江街道,东隔东江支流-东莞水道与莞城街道、东城街道接连,东南至南城街道,西南达道滘镇,西邻望牛墩镇,北与高埗镇、中堂镇接壤。 东莞市万江街道地处穗深经济走廊,邻近珠江入海口。东江及其支流环绕全街,有极其丰富的水岸资源。 地处南亚热带,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海洋性气候,四季温暖,气候湿润,热量丰富,阳光充足。交通网络完善,北距广州50公里,南距深圳80公里,107国道、广深高速公路、四环路、五环路贯穿其中。东莞市候机楼落户万江街道,为广大的商务旅客提供了快捷便利的候机、登机服务。辖区内的东莞市汽车总站日客流量达4至5万人次,使东莞成为贯通珠三角地区的一个重要枢纽。 行政区划东莞市万江街道,全街道面积4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万人。 东莞市万江街道,下辖28个社区:万江墟社区、万江社区、石美社区、莫屋社区、拔蛟窝社区、黄粘洲社区、蚬涌社区、谷涌社区、小享社区、滘联社区、金泰社区、 曲海社区、牌楼基社区、大莲塘社区、水蛇涌社区、共联社区、新谷涌社区、坝头社区、胜利社区、官桥滘社区、简沙洲社区、新和社区、上甲社区、 严屋社区、大汾社区、新村社区、流涌尾社区、新城社区。各社区共下辖133个居民小组居民小组(村民小组)。 东莞市万江街道办事处驻万江街道万江墟社区万福路。 历史1957年12月26日,东莞撤区并大乡工作结束,全县撤去15个区,设立37个大乡和莞城、石龙、太平3个区级镇。其中撤去附城区,成立万江(包括万江、石美、拔蛟窝、新和、胜利、共联、金泰7个小乡)、篁村、罗沙3个大乡;撤去道滘区,成立新村(包括新村、大汾2个小乡)、道滘2个大乡;撤去中堂区、成立中堂(包括小享、谷涌、滘联3个小乡)、潢涌、冼沙、望牛墩4个大乡。 1958年9月28日,又将37个大乡合并为30个大乡。小享、谷涌、蕉利并入望牛墩大乡;滘上、滘前、滘贝划为滘联乡,并入中堂大乡;万江、石美、拔蛟窝、新和、胜利、共联、金泰、与新村、大汾、小河、昌平,并入新村大乡,辖11个大队。 1958年4月20日,东莞废除大乡制,全县共撤30个大乡,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全县共有14个人民公社。万江、篁村、樟村(罗沙)3个大乡合并成立附城人民公社;新村大乡并入道滘人民公社。 1959年6月29日,将原来14个人民公社、划分为23个。其中农村公社20个、城镇公社3个。成立万江人民公社,管辖范围增加了中堂公社的小享、谷涌、滘联3个大队,全公社分出新村、大汾、小河、昌平4个大队,建立新村人民公社。 1959年6月,万江辖下的7个大队,从附城公社分出来,并与中堂公社分出来的小享、谷涌、滘联,合并成立万江人民公社。 1963年3月,又将新村人民公社的新村、大汾并入万江公社。 1968年,改万江人民公社为万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至1983年1月取消革命委员会称谓,恢复万江人民公社。 1983年9月,改变“政社合一”体制,公社改称区公所;生产大队改称乡人民政府,万江称万江区公所。 1985年9月,东莞县改称东莞市(县级),万江被列为“广东工业卫星镇”。 1986年,东莞市开始撤区建镇,1月5日樟木头等9个区撤区建镇。2月4日,莞城镇和篁村区、万江区、附城区等3个区公所被撤销,设立莞城区街道办事处,万江区街道办事处、附城区街道办事处、篁村区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1988年1月,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7月东莞市城区人民政府筹备组成立,作为正县级单位,管辖城内区街道办事处,城外区街道办事处、附城区街道办事处,篁村区街道办事处和万江区街道办事处5个科级街道办事处。 2002年11月,万江区街道办事处更名为万江街道办事处,其建制、管辖范围未变。 2003年9月,万江街道完成村改社区的工作,26个村改为26个社区,连同居民社区(即万江社区)共27个社区。 2004年8月20日,经东莞市人民政府同意,设立万江街道新城社区居民委员会。 工业近年来,东莞市万江街道立足于“工贸万江,水岸新城”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服务业,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62.6亿元,同比增长6.81%;各项工商税收累计9.05亿元,同比增长1.3%;本级常规性可支配财政收入5.02亿元,同比增长5.71%;全街道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8亿元,同比增长13.2%,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69亿元,同比增长12.3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5亿元,同比增长11.3%。 近年来,万江街道围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电子电器、纺织服装、造纸和纸类制品、金属制造业等为支柱行业的现代化工业体系。2009年,全街工业总产值达88.6亿元,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内外源型经济持续发展。吸引了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特区、台湾省的商家到万江投资。截止2009年底,共有204家外商投资企业,当年合同利用外资1373万美元。万江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还大力完善私营服务体系,优化私营发展环境,目前全街已注册的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累计达11446家,相继涌现出被认定为“东莞市50强民营企业”的金翔电器设备有限公司、科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和至诚涂料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民营企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目前,东莞市万江街道有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企业1家和市级民营科技企业94家,数量居全市前列。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还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开发技术、自主创建品牌,目前,全区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5个、省名牌产品6个。 经济文化万江街道立足于城市发展的需要,确定了“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框架,并根据自身的城市特质,完成了“三环、六园、一中心”的城市升级十大重点工程规划和绿地系统、水利水环境等专项规划。随着这些美好蓝图、崭新思路的付诸实施,万江将不断展现其浓郁的水岸生活魅力,逐步成为东莞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居住的主城区之一。万江坐拥近90公里东江水岸线,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街道内绿化覆盖率达34.55%,一年四季绿色盎然。街内治安状况井然有序,为企业发展和市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吸引了阳光海岸、理想0769、水印长堤、盛世华南、风临美丽湾、欧景丽苑、上东国际等大型楼盘抢先进驻,使万江版块成为众多置业者的热选区域。 东莞市万江街道,历史悠久,于明朝天顺8年(1464年)立村。初曰家租。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称万家洲。清朝嘉庆二年(1779年)称万家租,因江河如网改称万江租,习惯上称为万江。历史上多次调整行政区域划分,在2003年全面推行村改居工作后,正式融入大市区。街内有不少的文化遗产,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鳌洲塔;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吕洞宾庙、何氏大宗祠、胡氏宗祠、谢氏宗祠、重光学杜等;有金鳌洲古塔、天街、奉聘金龙等美丽的传说;有吕洞宾庙会、舞狮子、麒麟引凤等传统文化活动,特别是一年一度的“万江龙舟文化节”更成为传统文化盛事。万江还是著名的“书画之乡”、“曲艺之乡”,墨香曲艺散发出迷人的风采。在打造“文化新街”的进程中,中共万江街道委、万江街道办事处对文化的投入逐年加大,建成了曦龙广场、万江公园、金鳌洲主题公园、东莞市饮食风俗博物馆、万江图书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在教育方面,大力实施“教育强镇”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开办了多所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中、小学,2005年,万江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镇”。 人居环境祥和美丽。万江街道坐拥近90公里东江水岸线,吸引了香格里拉酒店和阳光海岸、理想0769、水印长堤、盛世华南、明辉华庭、碧水云轩、幸福花园等大型楼盘抢先进驻,使万江版块成为众多置业者的首选区域。街道内绿化覆盖率达34.55%,一年四季绿色盎然。市容整洁,2004年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镇”。万江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曲艺之乡”、“书画之乡”,一年一度的“万江街道龙舟文化节”成为传统文化盛事。勤劳、勇敢、智慧的万江人民创造了文明,留下了不少的文化遗产。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妇洲塔;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吕洞宾庙、何氏大宗桐、胡氏宗桐、谢氏宗饲、重光学杜等;有金鳖洲古塔、天街、奉聘金龙等美丽的传说:有吕洞宾庙会、赛龙舟、舞狮子、麒麟引凤等传统文化活动。万江街道还是东莞市乃至广东省著名的书画之乡、曲艺之乡。今天的万江人在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加强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建设,致力于完善文化设施,把“三现代”“三例”主题教育活动和普及群众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直以来重视文化教育建设,文体康乐设施齐备,教育氛围浓厚,连续三年被评为市“三现代”教育先进镇(街道),2005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曦龙文化广场被评为市首批十佳文化广场,文化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街道内治安状况井然有序,为企业发展和市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东莞市万江街道还先后获得了“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曲艺之乡”、“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东莞市文明镇街”、“东莞市体育工作先进镇街”、“东莞市科技工作先进镇街”、“东莞市宣传工作先进镇街”、“东莞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先进单位”、“东莞市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镇街”、“东莞市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先进单位”、“东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东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 近年来,万江街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致力营造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努力把万江打造成创业者投资的宝地。投入大约1.5亿元完成东江西岸工程,投入1.7亿元推进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巩固周边50.3公里河堤;投入大约1亿元完成对教育路、万福路、莞穗大道、西四环路的道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和立面装饰;预算投入2.3亿元完善行政中心区路网建设。加快了粤明酒店、万江大酒店、香格里拉酒店、金鳌湾广场酒店等大型酒店的开发步伐;街道内电力设施完备,有1座22万伏和3座11万伏变电站。2009年,全街总供电量达10.99亿千瓦时,生产和生活用电量充足;连年来投入上亿元进行供水建设,全区现有水厂7间,日供水量达13万吨。万江还通过狠抓政风建设,精简投资审批程序,建立健全民营“两自”企业办事优先制度、“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