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边虫病
释义

疾病概述

边虫病(Anaplasmosis)又称无浆体病,是由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Anaplasmataceae)无浆体属(Anaplasma)中各种病原寄生于牛羊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疾病,呈急性或慢性病程,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和渐进性消瘦,严重时常引起死亡。

分布危害

感染牛羊的无浆体主要有3种:边缘无浆体(A.marginale)、中央无浆体(A.centrale)和绵羊无浆体(A.ovis)。边缘无浆体分布最广,非洲、南美洲、中美洲、北美洲、地中海沿岸、巴尔干半岛、中亚各国、印度、缅甸、东南亚地区、朝鲜半岛和澳大利亚北部均有分布。只有欧洲北部一些国家、加拿大和新西兰至今未发现有病原感染的动物。在我国主要见于南方,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四川、云南、贵州以及河南、山东、河北12个省区的黄牛和水牛都曾检出有边缘无浆体感染。中央无浆体最早发现于南非,目前这种病原的分布区已扩大到非洲、澳大利亚、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边缘无浆体致病性强,爆发流行时牛的死亡率可达50%-80%,良种奶牛的产奶量降低30%-50%,甚至停止泌乳,肉用牛体重也大量下降,使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遭受严重损失。中央无浆体属于弱病原性虫种,牛感染后影响较小。绵羊无浆体发现于非洲、法国、西班牙、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中亚地区、俄罗斯和美国,在中国西北养羊区,经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陕西北部和内蒙西部均属病原分布区,1982年和1986年新疆和内蒙曾先后发生绵羊无浆体病流行,绵山羊死亡率达17%。

疾病病原

无浆体是寄生在红细胞内的一种圆球形生物体,只有一个染色质团,无细胞浆,故称无浆体。姬姆萨染色时染色质团为紫红色,大小为0.3-1.0μm,每个红细胞内可寄生1-5个,但多数为1-2个。电镜下无浆体只有一层薄膜,内含1-10个豆状或椭圆形的初级小体,其表面有两层薄膜覆盖。感染是由初级小体侵入红细胞内开始的,然后这种小体以二分裂法增殖,发育成一个含有多个初级小体的无浆体(包涵体)。当成熟的无浆体接触到新的红细胞时,其中的初级小体突破无浆体膜,从红细胞内逸于血浆中再次侵入新的宿主细胞。边缘无浆体病严重发病牛的红细胞感染率为30%-40%,有的牛达到60%-80%。病原在红细胞内的寄生部位是种类区别鉴定的主要特征,边缘无浆体有80%左右寄生在红细胞的边缘,中央无浆体则相反,近90%位于中央或接近中央区域。这两种病原的寄生宿主为黄牛、水牛和瘤牛,也感染鹿,用含病原血液接种绵羊和山羊可在其体内短期存活。绵羊无浆体只感染绵羊和山羊。以上3种无浆体都不感染家兔、海猪、小白鼠、猫和狗等实验室小动物。

流行病学

边缘无浆体对成年牛和小牛都可感染,并产生轻重不同的临诊症状。病愈牛是病原携带者,产生“带病原免疫”(premunition),对无浆体再感染具有坚强的抵抗力;同时也是病原的保藏宿主,无浆体在牛体内可存活13-15年,是病原的主要传染源。不少地区牛边缘无浆体经常与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和牛巴贝斯虫(B.bovis)以及文氏附红细胞体(Eprythrozoon wenyoni)或牛巴尔通体(Bartonella bovis)混合感染,为防治和诊断增加了困难。无浆体对动物的感染需经传播媒介,在自然界,蜱和吸血昆虫是病原的主要传播者,因此,无浆体病的流行多在蜱和各种吸血昆虫活动季节,从春季到秋季均有发生。在我国牛的无浆体病多见于夏末和初秋。雨量稀少的旱年,由于传播媒介的数量减少,病例也相对较少。

蜱对无浆体的传播有3种方式:经卵传递、发育阶段性传递和机械性或间歇吸血性传递。据报告,环形牛蜱(Boophilus annulatus)、有矩牛蜱(B.calcaratus)、消色牛蜱(B.decoloratus)、微小牛蜱(B.microplus)、安氏革蜱(Dermacentor andersoni)、西方革蜱(D.occidentalis)和篦子硬蜱(Ixodes ricinus)对边缘无浆体都能经卵传递,同时具有间歇吸血特性的牛蜱属中的各种蜱,还可借助于蜱成虫在感染牛体上少许吸血后又能爬到易感牛体上叮咬的特性,完成对病原的机械性传播。囊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bursa)血红扇头蜱(Rh.sanguineus)以及几种革蜱都有发育阶段性传递病原的能力。我国西北地区对绵羊无浆体的传播实验证明,草原革蜱(D.nuttalli)、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和短小扇头蜱(Rh.pumilio)都能以间歇性吸血方式(机械方式)传递病原,但利用上述蜱种进行的经卵传递和发育阶段性传递实验,均未能使摘除脾的羊遭到感染。此外,吸血昆虫,采血和外科手术的器械消毒不彻底,都可能使动物感染。经胎盘垂直感染也时见报告。

临诊症状

牛的边缘无浆体病本地牛和小牛发病轻微,或感染后无明显异常反应,成年牛特别是外地引进的易感牛发病严重。潜伏期较长,在野外自然感染为30天以上,在实验条件下蜱叮咬感染时为21-42天或更长,血液接种为11-30天。病初体温升高到40.5-42.0℃,稽留6-10天,或呈间歇热型。动物迅速贫血,结膜黄染,进行性消瘦,病情严重时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并常伴有流产,水肿和肌肉颤抖。红细胞数可降至1.5-2.0×1012/L,血红蛋白降至40g/L,同时出现异形和大小不等红细胞以及嗜碱颗粒红细胞等贫血相。急性型病程短,一般7-12天死亡,最短为24h,死亡率为50%。慢性型病期长,死亡率低于5%。

绵羊无浆体病成年和幼龄绵羊和山羊都可感染发病。媒介蜱感染羊的潜伏期较长,血液接种较短。实验证明,草原革蜱成虫叮咬除脾绵羊时,潜伏期为18-25天,红细胞感染率最高升至18%-55%,死亡率66.6%;亚东璃眼蜱成虫叮咬,潜伏期为34-36天,红细胞感染率最高达48%-53%,死亡率50%;摘除脾绵羊静脉接种含病原血液,潜伏期为4-6天,红细胞感染率可达到71%。病初体温上升至39-41℃;呈不规则热型,精神和食欲不佳。然后出现眼结膜苍白黄染,流泪,流鼻液,面壁呆立或喜卧,进行性消瘦。病情严重时两颊水肿,心跳和呼吸加快。高度贫血,红细胞数降至1.84×1012/L,血红蛋白最低降至25g/L,并出现贫血相红细胞,最后高度消瘦,衰竭死亡。在我国,多数地区的绵羊和山羊被无浆体感染后无明显的临诊症状,只是病原保藏宿主。

机理病理

寄生于红细胞内的无浆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毒素及其繁殖时对宿主细胞机械性的破环,造成红细胞大量崩解,此外,发生变化的红细胞产生自家抗体使红细胞发生免疫性溶血,都促使病畜出现高度贫血、黄疸和一系列病理变化。

自然死亡的牛羊主要病变为可视粘膜苍白,血液稀薄,血凝不良,皮下和大网膜黄染,胶样浸润。肝轻度肿大,胆囊肿胀,充满粘稠的胆汁,肾脏肿大,肾盂水肿、黄染。心包积液,心冠脂肪黄染,心外膜可见少量出血点,心肌软化。胃肠粘膜有出血性炎症。慢性型死亡者明显消瘦。山羊的病变常见咽喉轻度水肿。本病的病理组织学无特异病变,主要为肝小叶中心坏死、星细胞肿大,小叶间组织淋巴细胞浸润。淋巴节滤胞扩张,核萎缩。脾髓充血,肺和心肌水肿,轻度出血,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浸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