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方市华侨农场中心学校 |
释义 | 一、基本概况1978年至1979年,因越南当局的排华正策,一大批在越华人,被迫离开越南回到祖国。这批被迫回国的归难侨两手空空,没有工作,衣、食、住均无着落,为了尽快给归难侨创建一个新的家园,稳定归难侨的情绪和生活,党中央决定在海南新建5个华侨农场,来集中安置和解决归难侨的生活和工作问题。东方华侨农场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和历史使命之下应运而生的。 东方华侨农场筹建工作正式起动后,农场职工子女的上学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因此,建场伊始,农场便成立了教育科,直接负责农场的教育工作。 由于农场职工子女多,到地方学校就读,不仅路程远,不方便,还存在着严重的语言交流障碍。为此,农场抽调出一批文化程度较高的职工来临时当小学老师,给职工子女上课。职工子女中的中学生则要到新龙中学去读书。当时农场的教育条件非常艰苦,教室都是茅草房,由于刚建场,周围还没有绿化,也没有种树,环境恶劣,一起沙尘就直往茅草房中钻。 1982年前,全场共有小学9所、中学1所、教室都是茅草房。1982年后,农场先后在场部新建了场部教学楼。新校舍建成后,将在新龙中学就读的农场职工子女全部接回,同时还将新龙中学的老师几乎全部搬到了场部,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极大地提高。老师配备充足,教学设施配备较为完善,学校有教学大楼,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体育器材室、仪器室等。当时设立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年级。在比较大的、人口比较多的生产队都建了小学,方便职工子女上学。1982年时,全场共有10所学校,基本满足了农场职工子女的上学需求。 农场每年的年度计划都将职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列为重点,投入资金改造校舍,兴建教育配套设施,改进办学条件。至2004年,全场的学校全部改造砖瓦房,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后来的发展中,农场根据各个生产队职工子女的人数多少、上学的路程远近、师资的配备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撤并了一些队的学校,使教学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 如今,全场共有6所小学(其中完全小学2所),共35个班级;1所中学,设4个班级。2007年,农场7~12周岁儿童入学率达到95%,13~15周岁儿童入学率达到91%。全场小学生人数共1381人,其中黎族学生949人,占总数的68.7%;女生总人数661人,其中黎族女生451人,占女生总人数的68.2%;场中学有中学生174人,其中黎族学生72人,占总人数的41.37%,教职工97人,其中退休教职工20人,职工6人。 全场中小学教学设施建设面积4074.8平方米,其中,教学办公建筑面积3168.69平方米,职工宿舍建筑面积263.85平方米。(以上数字仅供参考)中小学分布合理,场部有中学一所,每个自然村有一所小学,能够满足目前农场职工子女的上学需求。 二、管理供体制的改革东方华侨农场历来重视职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也是每年度经营管理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场伊始,农场设立了教育科,由农场直接领导,加强教育的管理和教学设施的建设。 1990年,农场机关科室进行了大改革,仅设立场长办、生产办、党委办、企事业办四个办公室。每个办公室由一个场领导兼任主任,教育工作由企事业办公室直接领导。 1992年2月,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取消了四个办的设置,恢复1989年之前的管理体制,教育工作仍由教育科负责。 2007年12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6号)、《海南省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方案》关于场办社会分离,减轻农场负担的规定,农场不再承担办教育的职能,教育工作划归地方管理。农场于2007年12月27日完成了其人员的档案审查,并正式移交地方,由东方市教育局直接领导。 三、历史性的转折——中心校的诞生2010年3月17日东方市教育局正式宣布取消教育科,成立中心校(九年一贯制),并任命中心校领导班子:李敏同志任东方市华侨农场中心学校校长,张达壮同志任东方市华侨农场中心学校常务副校长,陈晶同志任东方市华侨农场中心学校副校长。 我们衷心希望农场的子女能像地方的子女一样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希望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农场中心校全体教职员工群策群力,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农场的教育教学质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