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方的崛起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 名: 东方的崛起 作 者:杨耕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ISBN: 9787303106004 开本: 16开 定价: 40.00 元 内容简介《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内容简介:中国的历史似乎越古越辉煌,文宋武元、雄汉盛唐、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一部中国古代史灿烂辉煌。然而,盛极而衰。这是一个古老而平凡的真理。历史发展总是一条曲线而不是直线。一部中国近代史沉重悲惨,沉重得让人难以翻动,悲惨得让人不忍卒读,风雨如磐、战祸离乱、割地赔款、百年凌辱……“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历史的这一页终于被翻过去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获得新生。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真情涌动的年代,气壮山河、惊天撼地……然而,从1957年开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最终使中国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处于“贫困普遍化”的状况,以致“文革”结束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巨大的历史悲剧。 作者简介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 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杨耕集》《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等著作十部;先后主持编写国家级教材五部;教学、科研成果先后六次获国家级奖,七次获省部级奖。 图书目录上篇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所在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三、面向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客观依据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实现进程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全面实现 第三章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特征 一、马克思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及其特征的探讨 二、列宁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及其特征的探讨 三、毛泽东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及其特征的探讨 四、简短的结论 中篇 第四章 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 一、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 三、东方社会的“停滞性”及其历史命运 四、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评价东方社会的两种尺度 第五章 中国: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二、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三、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结语: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第六章 从“中国工业化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寻觅及其文化难题的解答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及其成功与失误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拓展及其时代特征 第七章 当代中国的三大历史转折 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 第八章 当代中国的改革:“第二次革命” 一、“第二次革命”的基本内涵 二、“第二次革命”的性质和根本任务 三、“第二次革命”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第九章 当代中国的开放:时代背景与思维坐标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三、从创建开放的基地到建构开放的格局 四、在向世界的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十章 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联系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 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类型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 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传统与现代性冲突:两种异质文明冲突 二、传统与现代性矛盾在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层面上的表现 三、继承优秀传统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超越平均主义价值观与重建社会公平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动力 一、社会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二、当代中国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 三、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 下篇 第十三章 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风格独特的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特征 四、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六、解答当代中国的基本问题 七、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精神支柱 第十四章 邓小平哲学思想: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一、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础 二、邓小平哲学思想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三、邓小平哲学理论观点的特色 四、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的特色 五、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精神实质 第十五章 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的彻底唯物主义 一、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 二、实事求是:完整的有机系统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 四、实事求是:根本的思想方法 五、生产力:实事求是的根本标准 第十六章 以矛盾运筹为主线的社会活动辩证法 一、战略设计活动辩证法 二、矛盾运筹辩证法 三、社会系统工程辩证法 四、实践反馈辩证法 第十七章 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 二、经济、政治和精神的协调运行 三、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现代化 四、现代化进程中的辩证法 第十八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中国走向21世纪 一、新的历史阶段的新要求 二、新的实践经验的新概括 三、长时期思考的产物 四、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五、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 附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 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后记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