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辟才胡同
释义

从北京西单商场往北走不远,就会看到一条东西走向的宽约40多米的街道。这条大街从西直门外大街一直向西延伸到太平桥大街。未扩建前它只是一条4米多宽的小胡同———辟才胡同。在辟才胡同之前,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劈柴胡同。1905年5月16日,天津人臧佑宸在这一带开办了一所学校,才正式将劈柴胡同改为辟才胡同。

辟才胡同得名的传说

劈柴厂生意火,众百姓齐跟风

谁最早在劈柴胡同居住,已经无法查考。明朝大将徐达进京后,把原来元大都的内城往南改迁了一些,这一带的人口才骤然增多。

据说,一位靠打柴为生的张姓人家也搬到了这里。张家人每天出门打柴,然后劈成劈柴去卖,夫妻俩,再加上三个孩子,不是很富有,日子倒也说得过去。据说大儿子张大很有经济头脑,长大后,便开了一个劈柴厂,经营有道,慢慢地张家富裕起来,盖起了几座大房子,俨然成了大户人家。

看到张家靠劈柴也能富裕起来,这一带的人很快都做起了劈柴生意。随后迁来的人越来越多,劈柴市场越来越红火。

后来张家的劈柴厂遭了火灾,衰败下去,但这并没有影响这一带的劈柴生意。劈柴胡同南面不远处有一条名叫大木仓的胡同,据说是经营木材的地方。到明朝洪武后期,都城大体改造完毕,把这一带划归为阜财坊,到清朝划归镶红旗,改称劈柴胡同。

整个明代直至清朝中期,劈柴胡同都是贫穷的劈柴人聚居的地区,很少有地位高的官宦之家。不过因为慈禧的娘家住在北京西单牌楼北劈柴(辟才)胡同,据此有专家推测,慈禧太后出生在劈柴胡同。劈柴胡同的来历还有一种传说。相传很久之前,这条胡同西头有家大院,两位被奸臣所害的大官将财产藏于此,派人看管,等后人长大后再将财产平分,并因此取名劈柴胡同(劈柴与劈财谐音)。这种说法似乎不可信。

新式小学唱校歌“劈柴”由此改“辟才”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府惨败给日本,引起朝野震动。痛定思痛,清政府决心从改革教育制度入手,力图挽回颓势。1901年颁布上谕,明令在各地兴办各级学堂,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实行全方位“新政”。

除了兴办京师大学堂,鼓励创办中学堂外,清政府也开始重视兴办新式小学堂,向儿童教授新知识。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作了具体规定。当年即由清政府颁布实施。这一章程自1903年公布起,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成为清朝的办学纲领。以后建立的学校制度都是在这个章程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在此之前,清代的小学堂都是传授四书五经。自此后,小学堂虽然还教授修身养性的课程,但也必须开设算术、地理、体操等课程,有条件的也可以加设图画、手工两门课。清政府还鼓励私人积极创办新式小学堂。1905年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开办的新式学堂也逐渐增多。在这种风气影响下,臧佑宸在北京开办了新式小学堂。

臧佑宸出生在天津,长大后一直在北京经商,居住在劈柴胡同。清政府提倡私人办学后,他便积极筹备办学事宜。1905年4月,一位朋友前来拜访,臧佑宸把他的想法告诉了朋友,最后说正在选校址,朋友一笑:“你不是住在劈柴胡同吗?为什么不在劈柴胡同办学?劈柴,

辟才,谐音矣,开辟人才即是辟才。”臧佑宸听完,豁然开朗,连声夸道:“这个主意好,这个主意好。”随后,他把自家的两间房子腾出来,粉刷一新,贴出了招生告示。告示上写着:凡前五名者,均免收学费。 私人办学在劈柴胡同还是头一次,几天的时间有二三十人报名。臧佑宸非常高兴,决定在5月16日正式开学。

5月16日上午9时,臧佑宸开办的“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在一片喧天锣鼓声中开学了。二十几个孩子穿着整齐的服装,一边蹦着,一边唱着臧佑宸亲自谱写的校歌:“辟才,辟才,辟才胡同中。苍苍,菁菁,槐柳兼柏松,是何处?私立第一两等。开辟人才,开辟人才,胡同著其名。”劈柴胡同由此改为辟才胡同,声名大振。

名校云集带来名人汇聚

当时北京的小学开设的课程,是修身、读经、国文、算术等,对音乐、体育和美工极不重视。“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比较注重音乐、体育、美工等教育,专门聘请了体育和音乐老师,学校还成立了音乐队,定期举办各种音乐比赛,同时还举办运动会和手工艺品展览会。

在“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的带动下,京城的各个小学都争相仿效,北京学校的风气随之大变。辛亥革命后,“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学堂”因故停办,但“辟才”之名未废。就在这条胡同中,曾先后开办过殖边学堂、北京筹边高等学校、女高师附中、师大女附中等学校。因为学生众多,附近的公寓饭馆应运而生,辟才胡同一带随之繁荣起来。女附中还出版过一本杂志,名叫《辟才》。

劈柴胡同改为辟才胡同,吸引了不少名人,国画大师齐白石、当代著名学者张岱年也曾经住在这里。京韵大鼓名家刘宝全的茶社也设在辟才胡同。

另外一种传说

听老人说,辟才胡同西口路北有一个大红门,大门东边是一所中学。过去国民统治的时候,有个当大官的在那儿住过。

听说这个大门里的房子很阔气,里面有三层院,都空着没人敢住。对门有个卖馄饨的,叫张二,他一边卖馄沌,一边带看着这院儿。这时,有一个要饭的叫李二,带着老婆孩子蹲在门口儿。张二问他:“你在这儿干嘛?”李二说:“想寻个宿。”张二说:“这院子挺阔,就是没人敢住,你要住,钥匙在我这儿。”李二说:“我一个要饭的,什么也不怕。”就这样,李二住在一进门的南房里。

晚上,李二起来想看看到底闹什么鬼,他来到第一层院子,推开月亮门一看也没有什么动静;他到了第二层院子,也没听到什么,他又进第三层院子,看到门口有站岗的,正房北屋里灯火通明。他走进去,站岗的给他打立正,他继续往里走,正座上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见他进来了就说:“主人来啦!接主人。“这位老人来到院里一摆手,灯全着了,整个院子灯火通明。老人把李二让到正座上说:“公子,你可来啦!你的这些财产,我们给你看了二十八年啦!就是找不到你。”李二说:“我整天在外要饭,你们上哪儿找我呀?”老人说:“你有个朋友叫张大,原来你父亲和他的父亲在同朝做官,你知道他在哪儿吗?你们的父亲被奸臣所害,这些财产是他们留下的,叫我们给看着。”李二说:“听说张大在朝阳门外鱼市口。败家以后,媳妇上吊死了,剩下他一个人。他有手艺,摆个钉鞋摊。”老人说:“你要用钱叫张大写个纸条,写多少给多少。”李二一听,心想,见鬼了吧!

第二天早上,李二不去要饭了,直奔朝阳门外,到鱼市口一打听,真有个钉鞋的张大。张大问:“什么事儿呀?”李二说:“别在街面上说。”俩人来到张大家里,李二说:“我住的院子相当阔,他们叫我主人,把我让到正座上,说那些金银是咱们俩的,他们给咱们看了二十八年啦!要用钱的话,你开个条儿,你写多少,他们给多少!”张大说:“这可不行,我修鞋糊口得啦!”李二再三央告,张大就顺手撕了块破窗户纸,写了白银二百两。李二小心地收藏起来。到了晚上,李二又去了,一进月亮门,里面立刻张灯结彩迎接主人,把他让到上座上。他把张大的纸条拿出来,马上得到了二百两白银。第二天早上起来,他又到朝阳门外鱼市口,把钱送到张大家,两家都有钱花啦!张大又写个条,五百两。又取了五百两,俩人分了花。过了些日子,又写了一千两,一家五百,这两家的日子可就好起来了。有一天,老人对李二说:“你把张大请来,我们把帐给你们算清。”一天晚上,李二、张大一同来了。一进月亮门,里面的人张灯结彩,跪下迎接他们,老人把家产一一做了交待。东屋多少,西屋多少,哪缸动了,哪缸没动,一共二十四缸白银。老人说:“你们父亲死的时候有话,叫我们把这些东西看到你们长大交给你们。”后来,李二、张大就把这些财产分了。从此,这个胡同取名辟才胡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7: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