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丁其彦 |
释义 | 丁其彦(1880-1938年),字石夫,又称丁石,楚雄市鹿城人。丁楚之父。清宣统己酉年 (1909年),丁其彦毕业于北京京师大学堂,是楚雄清末民初废科举后的第一个师范大学生。 丁其彦身材魁梧,沉毅寡言,自幼攻读经史,喜爱书法。1909年从北京毕业返滇,执教于云南省立优级师范学校,致力科学救国,讲授课程尽出所学,为师生所敬佩。 辛亥革命时,丁其彦常在青年学生中痛斥清政府之腐败,以激发青年爱国热情,培养新一代投身改革之志。民国元年(1912年),丁其彦被委任为嵩明县知事,任期未满一年,即固请辞职,以求致力于教育。继而出任大理中学校长,治校六年,多有建树。1919年被推为云南省教育界代表赴太原出席全国教育联合会。 1920年夏,丁其彦因具有矿物学知识而被委任为阿陋井盐场知事。到任后,极力推广以煤代柴煮盐,效益显著,省政府对此传谕嘉奖。随即调任黑井场知事,然丁此时 “仕宦之意淡矣”!赴任后不久,即借母丧辞职返乡。 回楚数年间,不忘推进地方教育事业,慨然下乡教学。曾先后受聘到双柏县立中学及楚雄智明寺小学担任教员。“大学生丁石下乡教娃娃”,一时传为美谈。 1928年冬,丁其彦同窗好友张希庵出任云南省教育厅长,屡邀其共襄全省教育。盛情难却,丁乃赴省城任教育厅第二科科长。逾一年,张希庵离任,丁亦辞职还里,隐居家中,潜心研读四部典要之籍,整理原著诗文集,尤勤于磨砺书法,日不间断。1932年,省立楚雄中学成立,丁欣然应聘执教,教授国文、博物等课程,并尽力协理校务,直至1938年7月5日病逝。 丁其彦视教育为立国之基础,身体力行,终生不渝,至死安贫乐道,培育人才。对晚辈则身教重于言教,于学孜孜不倦,常以“学无止境,安可浪费时日而甘暴弃”之言勉己励人,自律极严,为人师表。执教期间,虽风雪道阻,仍按时到校授课。平日与人谈论,言简意赅,工作时间嫉闲言费时。终生秉性刚直,不随俗流,待人以诚,能当面斥人之过,而不私议旁人之短,故以权谋私者皆惧而远之,乡里贤达之士则往来无间。学生登门求教或求助,均细心诱导,解难济困,学生中常有“丁老师面严心慈”之说。 丁其彦书法侧重《礼器碑》,善用方笔,落笔刚劲如刀削斧劈,行草如行云流水,自成一家。其墨迹遍及邑内,被人视为珍品。省内知名学者对丁其彦有“尽瘁教育,廿年故步”,“生醉于书,死乃搁笔”之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