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丁伙舞龙 |
释义 | 丁伙舞龙 丁伙舞龙的生成、发展历史与中国舞龙的历史基本同步,起源于汉代,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民间传说扬州东陵圣母庙里的女道士杜姜、康紫霞在瘟疫横行时用草药熬汤救治病人,使与丁伙临近的蔡家庄人转危为安,后杜、康2人化作白龙腾空而去。为缅怀2女的功德,老百姓用舞龙的方式予以纪念。 汉代以后,舞龙祈雨成为丁伙百姓一直沿袭的习俗。龙之舞为图腾,具有欢快、诱人的魅力。它喜庆、吉祥,是人们在吉庆和祝福时节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到了清代,丁伙舞龙在民间盛行,多支舞龙队曾进扬州城参加灯会表演。 民国至“文革”前,丁伙舞龙又有新发展,民间舞龙手超过百人,同时形成草龙、花树龙、布龙3龙并舞的格局。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时,丁伙群龙齐舞,一片欢腾。 “文革”时,丁伙舞龙偃旗息鼓,进入萧条期。1993年,丁伙镇政府首次举办舞龙会,此后丁伙舞龙又进入复苏期,逐年发展。2001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镇舞龙会,至2002年全镇舞龙队达23支。2003年,丁伙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舞龙)”,2005年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命名为“中国特色文化乡镇(舞龙)”,丁伙华伦舞龙队还多次在全国、国际重大比赛中摘金夺银。 丁伙舞龙是群众参与性极强的民族民间文化,它刚柔并济、活灵活现,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融合于舞龙技巧之中。它奔放、拼搏、协调、创新,展示了龙的精气神韵,又反映了人们团结合力、奋力开拓的精神面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