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丁村文化遗址 |
释义 | 丁村文化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 丁村文化遗址是1953年在挖沙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古代汾河的沙砾中,发现了3枚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 从发觉的两千多件石器来看,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绝大部分是以角页岩为原料,经过摔砸、碰砧而成。石器的类型都比较规则定型,这表明其用途已有明显的分工。其中由厚在石片打制而成的三棱厚尖状石器,是其突出的代表性器物。由于该石器有显著的文化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 同时发现的还有与丁村人同时生存的哺乳动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野马、纳马象、斑鹿、方氏鼠、原始牛等28种以及5种鱼类,30多种软体动物的化石。 “丁村人”及“丁村文化”的地质时代居晚更新世早期,文化时代属旧石器时代中期。目前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主要以丁村文化遗址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丁村出土的文物,陈列于丁村明清居的北部院里。因为它们是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和人类发展的极为重要的科学资料,所以1961年被国物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村文化遗址是建国以来首次发现的、保存较为完好的、规模较大的、国内少有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