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毕俊城 |
释义 | 简介毕俊城(1846—1911)地方名产“毕家刀”发明人。祖籍为淄川(今淄博市)西铺村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清光绪六年(1880)在临清观音嘴开设“隆顺昌铁器铺”,以打制武术用刀剑和民用肉刀、菜刀出名。产品具有背厚膛薄、身正面光、刀口锋利、前切后砍不崩不锩的特点,人称“毕家刀”。 毕家刀毕俊城自幼好学,少年时学过武术,酷爱耍刀弄枪、练习舞剑。后因求当地一铁匠打造宝剑,铁匠人手少,毕俊城常去帮工,时间长了,毕俊城被收为徒,学会了打铁手艺。 光绪初年,由于淄川地区连年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生活实在难以维持,毕俊城便随其父逃避灾荒来到临清。光绪六年(1880年)在临清观音嘴(今鳌头矶对面、登瀛广场东北处)开设了隆顺昌铁器铺,以打造 武术用的刀剑和各种民用肉、菜刀为业,字号为隆顺昌铁哭部。早期主要是打造武术练功用的兵器,如单刀、宝剑、枪头、长矛、朴刀、燕翎刀、钢钗、七节鞭、虎头钩、月牙铲、方 天画戟等;后来,因练习武者越来越少,才逐渐转为打造民间生活用的各种肉菜刀具为主,品种有切菜刀、砍骨刀、气刀、剥皮刀、剔肉刀、劈刀、圆恨、刮毛刀、刨刀、方刀、片刀、杀刀等。 毕俊城凭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专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铸剑、打刀工艺技术,他所锻造的刀、剑产品独具匠心,别树一帜。不但制作考究、做工精致,而且刀口 锋利、钢性坚韧,软可吹毛断发,硬可斩钉截铁,剁而不卷刃,砍而不崩口,既好使又耐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山东、河北、河南等远近闻名,人送大号“毕家刀”。 “毕家菜刀”背厚刃薄,身正背直,钢铁分明,光亮平滑;装配黑色枣木刀把,镶嵌铜质梅花形后垫,冲制双形宝葫芦印记,样式非常美观。在实用上轻重适宜,大小合理,用之得心顺手;刀刃锋利,能杀能砍,前切后剁,不崩不锩;半年不用不磨,不易生锈,使用寿命比较长,而且把把好使耐用,所以用户买刀时不用挑拣,颇受用户信赖。当地和周边县市家家户户、大小饭店、餐馆、食堂都专爱用“毕家刀”。百余年来,“毕家刀”畅销不衰,从运河两岸到大江南北,南至上海、武汉、北到北京、天津、不断有人慕名来购刀。临清著名烹饪大师石道清、田凤山等人,用“毕家刀”司厨献艺一生,爱不释手。因此,“毕家刀这个美称在民间名气远扬,广为流传。 主要经历清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1896年—1902年)在临清、冠县、威县等地,爆发了在规模的义和团反洋教运动。当年,毕俊城应义和团首领谭魁方、阎书勤、赵志都等人的请求,积极参加反洋教活动,秘密为义和团打造大刀、长矛、钢钗等兵哭数千件,得到了义和团将士的赏识,激发了义军的英勇斗志,支持了义和团的反洋教斗争。 毕俊城铸造的宝剑,名“顺昌七星卧龙剑”,剑身一面镶嵌七颗铜星,另一面凿刻卧龙图形,剑身两面中央开有血槽,剑格为虎头形状,剑鞘用花榈木做成,外置铜箍,皆精工镂刻,浮雕花纹图案,古朴大方,剑刃锋利,削铁如泥,挥舞自如,寒光四射。持之此剑,威风凛凛,堪称“剑中之魁”,蜚声武林。 “毕家刀“手艺流传上百年,辈辈祖传,至今已四代,均属亲传。毕俊城三个儿子毕得先、毕生先、毕荣先,几岁时便与父亲干活学艺。自民国元年(1912年)始,先后在临清上湾街家中各掌一炉,继承父业,打刀一生,从未间断。那时,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意甚是兴旺。其孙毕玉歧、毕明歧门里出身,亦精通技艺,从小即练就一身好活,几十年来也一直从事个体打刀生产经营。1959年,毕家刀第二代传人毕得先打造的宝剑、单刀、双刀,参加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庆祝建国十几年全国手工业名牌产品展览” ,并被留馆保存。1963年临清红炉生产合作社由毕家第三代传人毕明歧打造的菜刀,在山东菜刀评比会上被评为一等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