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释义 | 简要概述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2001年7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原已建立十余年的中国科学院电分析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建设而成的,实验室是基于我国国民经济和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是充分发挥分析科学-科学技术的眼睛在环境、生命、能源、信息科学应用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分析化学方面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电分析化学研究工作的实验室之一。50年代初,起源于极谱学研究,经过五十年不懈的努力,特别是1989年被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对外开放以来,通过奋进开拓,在电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造就了以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汪尔康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董绍俊研究员为代表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出一支素质好、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 科研领域实验室下设六个课题组,它们在不同的分支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电分析化学研究。在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研究生培养,国际交流和仪器开发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我国电分析化学的重要研究基地。 学术团队现有各类研究人员二十八人,其中中科院院士一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二人,博士生导师十一人,研究员十三人,副研究员五人。 骨干人员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入选中科?quot;百人计划"二名,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二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者一名,分析化学梁树权奖一名,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二名。实验室现有研究生五十余人,博士后二人。多年来培养研究生一百七十多人,博士后十六人。毕业生中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五人,优秀奖八人;获冠名奖学金者十二人。 项目成果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实验室工作的实施。实验室设有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杰出科学家担任。多年来,实验室承担了一批国家基金重大、重点,攻关,973项目和省部委重大项目。已发表论文一千余篇,国际刊物占60%。获国际奖二项:第十届Kharazmi国际创新一等奖 (伊朗),以及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创新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六项;其它国家、省部委奖七项;出版专著四部,国内专论五本,撰写国外丛书中的专论七册;已申请专利四十二项;获授权专利十六项。研制仪器十二种。 交流合作实验室国际交流十分活跃,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十四次,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十次。先后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专院校、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英、法、日、德、瑞士、瑞典、芬兰等国的大专院校、研究所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十余项。十年来在国际会议作大会特邀报告和报告一百多人次。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十人。本实验室有二人担任了十个国际学术刊物编委, 一人在国际学术组织IUPAC中任职。 根据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ISI)和Elsevier (1993 - 1997)调查,近年来本实验室被列入国际电化学实验室发表论文最活跃的前十名,并有二人被ISI列入国际电化学论文发表前一百名,其中一人排名榜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