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
释义 |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为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所著的一本政治学著作。1974―1990年间世界范围内约30个国家政体向民主化方向发生转变。塞缪尔·亨廷顿将这次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浪潮称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该书即是亨廷顿试图解释发生这一波民主化浪潮的原因、方式及其直接后果的著作。 书名:《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作者:塞缪尔·亨廷顿 原版名称: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译者:刘军宁 ISBN:9787542611437 类别:政治 页数:484 定价:23.80元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1998年10月 装帧:平装 丛书:公共译丛 内容简介“本书探讨的是二十世纪后期一项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全球性政治发展:即大约有30个 国家由非民主政治体制过渡到民主政治体制。这本书试图解释发生在1974――1990年间这一 波民主化的原因、方式及其直接后果。本书横跨理论和历史两个领域,但是它既不是一部理 论著作,也不是一部史书。它位于两者之间;它基本上是一部解释性的专著。”——塞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 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前言 《第三波》探讨的是二十世纪后期一项重要的全球性政治发展:即大约有30个国家由非民主政治体制过渡到民主政治体制。其试图解释发生在1974--1990年间这一波民主化浪潮的原因、方式及其直接后果。 具体到此书的结构,其分为六章。第一章回答了“什么”(what)的问题,是对于全书研究对象的提出和说明,包括对民主含义的限定以及对民主化带来的问题的思考。第二章回答了“为什么”(why)的问题,探讨了民主化呈波浪式运动的原因,重点则是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找出第三波民主化的五大肇因,即合法性的衰落、经济发展和危机、外部势力的新政策、示范效应或滚雪球。第三章回答“如何会这样”(how)的问题,把第三波转向民主化的威权政权分为3种,即一党体制、军人政权和个人独裁。然后根据第三波民主化政权中执政集团与在野或反对集团的互动关系,概括出这样三类变迁过程:一是变革(transformation),即威权政权实现自我改造,由执政精英推动走向民主化;二是置换(replacement) ,即威权政权垮台或被推翻;三是移转(transplacement) ,即执政集团与反对集团成妥协,采取联合行动走向民主化。此外,作者也提到了一个例外模式,即像格林纳达和巴拿马那样由外部势力干预而带来的民主化。第四章继续回答“民主化过程的特征如何”( how)的问题。他提出了“妥协、选举、非暴力是第二波民主化的共同特征” 【5】的观点。第五章则回答新兴民主政体“如何持久”( how long)的问题。既然民主化浪潮有明显的进两步退一步的规律性,第三波民主化出现了这个征兆,对于如何才能解决回潮的问题,作者为此总结出了新型民主政体可能碰到和必须而对的3类问题,即:转型问题(transition problems)、情境问题(contextual problems) 和体制问题(systemic problems), 并且还花费大量笔墨探讨了前两类问题在第三波民主化过程中的处理方式及重要性。第六章回答民主化“何去何从”(whither) 的问题,展望了民主化的前景,提出了“时间属于民主这一边”的观点。 中译本目录《公共译丛》总序 序 第三波:二十年之后看未来 亨廷顿 前言 第一章 内容 第一节第三波的开始 第二节民主的含义 第三节历史上的民主化浪潮 第四节民主化中的问题 第二章 原因 第一节 波浪式运动探因 第二节 民主化波浪探因 第三节 第三波探因 第四节 合法性的衰落和政绩的困局 第五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危机 第六节 宗教变革 第七节 外部势力的新政策 第八节 示范效应或滚雪球 第九节 从肇因到肇端 第三章 民主化的过程 第一节 威权政权 第二节 转型过程 第三节 变革 民主派准则之一:改革威权体制 第四节 置换 民主派准则之二:推翻威权政权 第五节 移转 民主派准则之三:就政权变革进行谈判 第四章 民主化的特征 第一节 第三波民主化的共同特征 第二节 妥协、参与与适度交易 第三节 选举结果:预料之外,还是情理之中 第四节 低度的暴力 第五章 持久 第一节 巩固权力及其问题 第二节 虐待者的难题:法办与惩治,还是宽恕与遗忘 民主派准则之四:处理威权政权的罪行 第三节 执政官式的难题:三心二意而又强大的军方 民主派准则之五:节制军方权力,促进军队职业化 第四节 情境问题、幻灭与威权怀旧 第五节 民主政治文化的培养 第六节 民主政治行为的制度化 第七节 有利于新民主政权巩固的条件 第六章 走向 第一节 第三波肇因:持续、削弱,还是有所变化 第二节 第三波回潮 第三节 进一步的民主化:障碍与机会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政治领导 作者简介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1927—2008),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之一,生前为哈佛大学艾伯特·J.韦瑟黑德三世(Albert J Weatherhead Ⅲ)教授,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及约翰·M·奥林战略研究所(John M. Olin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所长。曾在卡特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为时任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左右手。政治上,他以保守出名。学术上,他以当代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自诩,一向以提出极具争议的观点或理论闻名于学术界。他的十来种学术著作大多探讨当代重大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理论问题,在学术上颇多建树。 主要著作《士兵与国家》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1957);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1968); 《美国政治:不和谐的希望》American Politics: The Promise of Disharmony (1981); 《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1991);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1996); 《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200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