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碧奴
释义

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出版人杰米·拜恩发起、全球参与的“重述神话”大型图书出版项目,作家苏童《碧奴》是中国参与“重述神话”全球出版项目的作品。在《碧奴》中,苏童带我们回到了遥远的古代,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重现了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而又精心动魄的精彩场景——为了生存而练就九种哭法、送寒衣前为自己举行葬礼、装女巫吓走顽童、被当作刺客示众街头、众青蛙共赴长城……小说中,碧奴的坚韧与忠贞击退了世俗的阴谋、人性的丑恶,这个在权势压迫下的底层女子以自己的痴情、善良在沧桑乱世中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传奇。

书名:碧奴

作者:苏童

ISBN:9787536672956

类别:奇幻,爱情

页数:220

定价:25.00元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9-1

装帧:平装

开本:1/16

创作背景

“重述神话”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发起,全球包括英、美、中、法、德、日、韩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社参与的全球首个跨国出版合作项目。欧洲媒体将其称之为“国际出版界的一大奇迹。”已加盟的丛书作者包括诺贝尔奖、布克奖获得者及畅销书作家,如大江健三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齐诺瓦·阿切比、若泽·萨拉马戈、托妮·莫里森、翁贝托·艾科、中国作家苏童等。

重庆出版社是“重述神话”项目在中国大陆的惟一参与机构。《碧奴》即为中国著名作家苏童所书写的“重述神话——中国篇”。此外,中国著名作家李锐、叶兆言也已加入“重述神话”的写作,分别阐释中国古代的不同神话。

在古老的中国传说中,孟姜女是一位对爱情忠贞不渝、徒步千里为丈夫送寒衣的奇女子。

此番“重述神话”的小说中,苏童将主人公的名字由孟姜女改为碧奴。“重述神话”全球出版项目中,不少西方作家的重述都选择了以后现代手法解构传统神话,阐释出另一番意义。苏童认为,自己只是将家喻户晓的孟姜女改名为“碧奴”,从来没想过要颠覆孟姜女的故事,“我不会采用解构的方式去改变人们对孟姜女这个美丽传说的印象。”其中“眼泪”这一细节得到极大的铺陈:“我的小说无疑更偏重以‘眼泪’表达情愫。孟姜女哭长城的精髓在于‘哭’,我将重心放在研究眼泪,这个小说可以说是一部眼泪的历史,叙述了哭的种种姿态、类别、渊源等。”

苏童:序言

很高兴<<碧奴>>能与世界各国读者见面!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在中国流传了二千年,神话流传的方式是从民间到民间,我的这次“重述”应该是这故事的又一次流传,也还是从民间到民间,但幸运的是已经跨出国门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神话是飞翔的现实,沉重的现实飞翔起来,也许仍然沉重。但人们籍此短暂地脱离现实,却是一次愉快的解脱,我们都需要这种解脱。

最瑰丽最奔放的想象力往往来自民间。我写这部书,很大程度上是在重温一种来自民间的情感生活,这种情感生活的结晶,在我看来恰好形成一种民间哲学,我的写作过程也是探讨这种民间哲学的过程。

人类所有的狂想都是遵循其情感方式的,自由、平等和公正,在生活之中,也在生活之外,神话教会我们一种特别的思维;在生活之中,尽情地跳到生活之外,我们的生存因此便也获得了一种奇异的理由。在神话的创造者那里,世界呈现出一种简洁而温暖的线条,人的生死来去有率性而粗陋的答案,因此所有严酷冷峻的现实问题都可以得到快捷的解决。

在“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里,一个女子的眼泪最后哭倒了长城,与其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乐观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女子以眼泪结束了她漫长的寻夫之旅,不如说她用眼泪解决了一个巨大的人的困境。

如何说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永远是横在写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孟姜女,我对孟姜女的认识其实也是对一个性别的认识,对一颗纯朴的心的认识,对一种久违的情感的认识,我对孟姜女命运的认识其实是对苦难和生存的认识,孟姜女的故事是传奇,但也许那不是一个底层女子的传奇,是属于一个阶级的传奇。

我去过长城,也到过孟姜女庙,但我没见过孟姜女。谁见过她呢?在小说中,我试图递给那女子一根绳子,让那绳子穿越二千年时空,让那女子牵着我走,我和她一样,我也要到长城去!

北山

人们已经不记得信桃君隐居北山的模样了,他的草庐早就被火焚毁,留下几根发黑的木桩,堆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起初有人偷偷地跑到北山上去,向那几根木桩跪拜,后来时间一长,那几根结实的木桩也被人拖下山去,不知是当柴火劈了,还是垒子谁家的房子。信桃君的坟茔虽然是个空坟,四季里倒是风姿绰约,冬天的时候坑里结一层亮晶晶的薄冰,登高一看,像一面硕大的白银镜子扔在地上,映照出云和鸟的影子。春暖花开的时候,那坑里也开花,一大片粉色的辣蓼和白色的野百合花随风摇摆,有蝴蝶飞来飞去的。夏秋之际山上的雨水多了,坟就躲起来了,雨水顺着山势涌进信桃君的空坟,怀着莫名的热情,把一个坟茔乔装改扮成一个池塘,经常有离群的鹅在这个水塘里孤独地游弋,向信桃君的幽魂倾诉鹅的心事,而远近的牧人到北山上放羊,会把羊群赶到……

特点

在书中,苏童将一个经典的,用眼泪灌注的神话,用曼妙的语言,演绎得魔幻动人。 这里的人们不允许哭泣 书的开篇就说到了对眼泪的禁锢:“北山下的人们至今不能哭泣。哭泣的权限大致以年龄为界,孩子一旦学会走路就不再允许哭泣了,一些天性爱哭的孩子钻了这宽容的漏洞,为了获得哭泣的特权,情愿放弃站立的快乐。” 于是,母亲借助巫术让婴儿立刻停止哭泣而沉沉睡去;女孩子除了眼睛,根据各自的生理特点,动用了各种人体器官引导眼泪,眼泪便独辟蹊径,流向别处去了。家住北山下的碧奴灿烂如花,她是用头发来哭泣的,而且哭得不加掩饰。她的头发整天湿漉漉的,双凤鬟也梳得七扭八歪,走过别人面前时,大家都躲得远远的。 从头发中流出的泪水,一路陪伴碧奴,直到丈夫失踪,她的眼泪一直流到了山外,更多人知道了忧伤的碧奴,而她的脚趾也开始哭泣。 青蛙的前身是一个盲妇人 碧奴去河边雇马找寻失踪的丈夫,却被一只青蛙一路追随,而她无意中发现青蛙的前身竟然是一个盲妇人,而这个盲妇人曾经划着木筏顺流而下,沿河寻找她失踪的儿子。她凄惨的叫声吵醒了河两岸寂静的黎明,那令人惊恐的声音预示着末日的迫近,果然洪水很快到来,盲妇人被冲得不知去向。 碧奴揣着那只瞎眼的青蛙去北方寻夫,她们都要找到心爱的人,之后经历了很多故事,也有了后来众青蛙共赴长城的壮观景象。碧奴为自己举行葬礼 碧奴和青蛙历尽千辛万苦,一路上经历了鹿人和马人阻挠,后来在一个男孩的监督下,要亲自为自己掘一方坟墓:“碧奴端详着那棵松树下草草划出的墓线,依稀看见死神在那个方框下欠起了身子,焦灼地等待着她。”于是放声大哭,乌黑的头发开始放肆地呜咽。哭完以后,碧奴和男孩开始讨论到底把自己埋在何处才合适,此时青蛙不知去向。

碧奴》则用她和她的眼泪,变成了一部苏童的神话时代百科全书。

书名由来

事实上,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大多数女人并没有名字。从顾颉刚的考证来看,他倾向于孟姜女是齐国人,而姜是当时齐国的大姓,孟是排行,所谓“孟姜女”就是姜家的第二个闺女。因此我在起名字的时候,脑子里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无名无姓的女人的形象。“碧奴”这两个字写起来非常美,念起来也很好听。“碧”这个字有一种苍凉的感觉,与故事的基调也比较吻合。我为主人公起好名字以后,一种创造的感觉开始伴随我。

书评

《碧奴》:苏童的绿色梦魇

文 / 百慕

熟悉的人都知道敝人对数字九情有独钟,看似一种独特的品行,持有的人多了,最终沦为俗人。九月的阳光有金子一样的颜色。作为大俗人我不能拒绝。所以,再优秀的作品,还是要炒作的。苏童的新书九月上市,还好我没有去看那些轰轰烈烈的宣传。直接切入主题。

依稀记得东西方的神话如出一辙,我反复用浅薄的词汇提醒自己,那只是梦被重述了。

梦是经过处理的现实,有辩识不清的轮廓和一击即碎的完美。

人们不愿面对它残缺和真实,于是一代又一代不知疲倦地粉饰太平。

就像我忍不住要对那些美梦发表评论,而在评论之前又反复声明,声明它的可信性和不可信性同样不容忽视。

人是这样矛盾的动物。源自内心不肯放低的尊严。一边欺世盗名,一边忏悔赎罪。

苏童的阴郁是优雅的。他可以用最干净清脆的语言去描绘一个遍体鳞伤的梦境。于是我们闻到信桃君门前带着死亡讯息的野百合花的香味,接下来又为泪泉的来历轻微颤动,半山腰上杀气腾腾的羽林军仿佛是一道凝固的素色风景。蓬头垢面的碧奴美若天仙。但是反过来,一路平淡的行走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风起云涌。只是对人间百态的麻木讲述却像一根根针,扎进碧奴的脚板心,痛彻旁人心扉。

但凡传说都是美丽的。所以孟姜女的名字唯美而略带微苦。

碧奴,人如其名,天赋美色,生在社会的底层。她的故事永远是对万里长城最柔韧的控诉。

所谓滴水穿石,我们不应该将一种真爱假托于任何毫不相干的理由。

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如何能打动我们。唯用一种或另一种语言生动地描述。再溶入现代人所谓的高尚品味。再后来,原本无人问津的阳春白雪空前火爆,接下来,整个世界被商业化。所以啊,生在俗世就不该再愤世嫉俗,笑纳所有变故吧。繁华的都市里找不到原始丛林,丛林中也没有传说中的隐士或高人。大家都在为一己之私拼搏,然后故作清高地对认识不认识的人批叛一番。谓之陶冶,谓之众人皆浊我独清。唉,扯远了。

我膜拜传说中的女人们,因为她们已化作尘埃成为历史,不可能再令我失望。

我可以尽力使之美轮美奂,因为死无对证,可以妒煞当今所有不甘心的人。

是现实压榨着我赖以欺骗世人的华丽躯壳。我不得不躲闪到一个只有仙子出没的地带。

那里没有争宠夺爱,没有飞短流长,永远只有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顺理成章的结局。

我可以旁若无人地看戏,看到入迷时,百感交集,或留下片言只语。

当我抽身离去时,早已预料身后黑压压一片猜测,是不是你,是不是你自己。

我能说什么呢。人生如戏而已。

我感动于一个又一个凄美的神话,那种若即若离的幻觉常常使我在某个边缘忘乎所以。

忘了自己身处险境,黑暗中的狼群虎视眈眈,而自己又被一片虚假的温暖模糊了双眼,那种温度是不恒定的,可以在最不设防的时候将你击溃。

所以亲爱的,跟你们讲,除了自己,谁也别信。

苏童的字,多多少少迎合了少年们跳跃的想象,和不甘平淡的表达方式。没有刻板的对话模式,所有的对白像是笔者本人内心的独白,其中穿插着简洁精辟的概括。“老人的回忆冗长而哀伤,就像一匹粗壮的黑帛被耐心地铺展开来,一寸一寸地铺开,孩子们在最伤心处剪断它,于是无数噩梦的花朵得以尽情绽放。”

----以史诗般的浪漫向后世叙述一个不会识文断字的乱世。几乎是所有诗人的理想。他们希望这个世界永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里仍然有腐烂的芳香,却寻访不到颓废的痕迹。我们看惯了太多标榜另类的死亡理想。

有太多的人屈解了寂寞和孤独的真实含义。那是再无对手,再无知音之后的高处不胜寒。我相信就算是过去的波德莱尔,他也有求生的本能,他对这个世界仍然满怀希望,而丰衣足食的人们为什么一定要无病呻吟。

生与死的近距离对视不应该只发生在对生活无能为力的那一刻。

即使是传说,碧奴所遇到的一切丑恶人性都早已在现实生活中见怪不怪。

年轻人问,生活的真谛是什么;老人回答,是好死不如赖活。审问内心,有多少人敢于承认。

我记忆犹存的两个片段,一个是泪泉的来历,一个是人市,是相当讽刺的。在某种悖论下,人的感恩也会成为原罪;有人永远认不清自己的角色,以己之短笑他人之长。

其实一段旅程一个故事,都在不断地隐喻。

人名地名,包括被架空的历史,无一不是尖锐的指向,看似远离尘世,实则讽喻现实。

全文整体的寓意仍然不能脱离愚公移山式的经典执著。

碧奴是孤独的,孤独到她的清白身世使任何一个听者疑云重重。

当所有的路都被封闭时,唯一的出路是披荆斩棘。所以我们大多数人走到这一步时万念俱灰,以为自己真的错了,只有碧奴思前想后不认为自己千里送寒衣有什么不对。无知即无畏。

她行走的姿态狼狈不堪。所以最终必然潇洒地站立于长城之巅。

背负着所有人的唾弃上路,一个山地女子沿河寻子的魂魄是碧奴唯一的追随者,也是她原本瘦弱的肩上的负荷。

那些嘲笑,背叛,陷害,无一不是她漫长寻夫路上的快乐插曲。

大智若愚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实现的时候却那么难,需要和自己的本能抗争。

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接受委屈和被误解,睚眦必报的本领天生就会。

苏童的思维中规中矩,映射着千百年来儒家思想的精髓。人之初,性本善。关于邪恶的极限被一笔带过,不忍展现,比如鹿人是孩子,芹素是死人。他们对她的贪欲仅止于金钱和虚荣。而这条人类的劣根性已经被社会默认,所以谈不上罪恶。

我们已无需再赤裸裸地讨论生死和爱恨。如果说口号会流于媚俗,所谓的另类作品中被不断揭示的厌世气息已经俗不可耐。就是这样天马行空,然而栩栩如生地刻画天空,飞鸟,大自然,古代社会人文,不动声色地阐述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待生命的凝重。关于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真与伪,早就泾渭分明。不必多言。

这个时候,笔者已不会受到众人的质疑,大家也已不再追究岂梁的死活,那是既定的事实。人们只想从这个妇孺皆知的传说中探测到一丝新的希望。最后,万岂梁似乎变成了美丽的金线蝴蝶,在断肠岩下展翅欲飞。我们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再一次地粉饰血淋淋的现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