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场台站 |
释义 | 一、地电场观测场地 1.地质构造条件 A、用于观测区域性地球电场变化的地电场观测场地宜选在构造稳定地区。 B、用于监测构造活动的地电场观测场地宜选在地震活动带内或活动断裂附近。 2.地形地貌条件 A、布极区不宜选在重盐碱地、沼泽地和沙漠中。 B、布极区内不应有沟壑、崖坎、河流等。 C、布极区应地形开阔,地势平坦,地形高差不宜大于电极距的5%。 3.电性结构 布极区深度10 m以内表层介质的电阻率宜大于10 Ωm。 4.水文地质条件 1.布极区不宜选在抽水漏斗区内。 2.布极区边缘避开大型水库、湖泊的距离不宜小于3 000 m。 5、观测环境 地电场观测环境应符合GB/T 19531.2-2004的技术要求。 6、 工作条件 地电场观测场地应具备电力、通信、交通等条件。 7、 勘选方法 观测场地勘选应包括收集资料、踏勘、干扰测试和电测深,勘选方法见附录A。 二、观测装置 1.布极 A、沿2个正交方位和1个斜交方位布设电极,布极方式见附录B。 B、2个正交方位宜分别平行和垂直地理北。 C、在每个方位按长、短测量电极距布极,长、短电极距的极距比值不宜小于1.5,短电极距不应小于200 m。 D、 各方位的定向误差不应大于1,电极距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电极距的1%。 2.电极 A、在电极测试条件下,电极稳定性应符合下列技术指标: a)一对电极间的极化电位差不应大于1 mV; b)24 h内一对电极间的极差漂移不应大于1 mV; c)30 d内一对电极间的极差变化不应大于5 mV。 B、电极引线的长度不应小于6 m,拉断力不应小于200 N。 C、 电极的埋设方法参见附录C。 3.外线路 A、 测量导线的外线路采用抗老化绝缘导线,导线电阻不应大于20 Ω/km,拉断力不宜小于2 000 N。 B、 外线路对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 MΩ。 C、 外线路敷设采用架空或埋地方法,敷设方法参见附录D的规定。 4.室内线路 A、测量导线与电源线应分开走线,布线整齐,标志明确。 B、测量导线应安装避雷器,避雷器技术指标及安装方法参见附录E。 C、测量导线应安装室内配线盘,配线盘结构和技术要求参见附录F。 三、观测室 1.建筑设计 A、观测室偏离布极区中心的距离宜小于500 m,与任一电极的距离不应小于30 m。 B、室内日温差不应大于5 ℃,年室温范围10 ℃~30 ℃,相对湿度不应大于80%。 C、室内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5 m,室内净高度应大于2.8 m。 D、抗震设计应符合GB 50011-2001中对乙类建筑物的要求。 E、防雷设计应符合GB 50057-1994中对第二类工业建筑物的要求。 F、室内应具备通信接口。 2.配电 A、配备交流198 V~242 V、49.5 Hz~50.5 Hz的交流电源。 B、电源配线采用单相三线制。 C、引入室内的交流电源应安装避雷装置,避雷器电气指标和安装方法参见附录E。 3.接地 A、观测室应有专用接地线,接地电阻应小于4 Ω。 B、接地导线的截面积不应小于10 mm。 四、设备配置 1.校准设备 校准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表1 校准设备主要技术指标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准确度 电位差计 台 1 0.01级 饱和标准电池 个 1 0.01级 2. 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2。 表2 测量设备主要技术指标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主要技术指标 数字地电场仪 台 1 电压测量分辩力:0.01 mV;最大容许误差:±(1%读数+0.1%满度值);电压测量动态范围:100 dB;输入电阻:不小于10 MΩ;工频交流串模抑制比:不小于80 dB;工频交流共模抑制比:不小于146 dB;通频带:0 Hz~0.005 Hz;通道数:不小于6。3. 辅助设备 辅助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3。 表3 辅助设备主要技术指标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主要技术指标 UPS电源 台 1 标称额定输出功率不小于3 kVA,频率范围(50±0.5)HZ,正弦波输出。 计算机 台 1 CPU主频1 GHz以上/硬盘40 G以上 打印机 台 1 激光打印 接地电阻测试仪 个 1 精度不小于0.1 Ω 兆欧表 个 1 1000 MΩ/500 V 温度仪 个 1 -20 C~60 C,分辨0.1 C 湿度仪 个 1 分辨率1% 数字多用表 个 1 四位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