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AS15TT空舰导弹
释义

AS15TT空舰导弹是法国宇航公司研制的第三代空地导弹,以取代由原北方航空公司研制的、1960开始进入法国海/空军服役的AS.12第二代亚音速多用途空地导弹。法国宇航公司于1976年和1978年分别提出AS15TT和AM10LASSO作为AS.12的后选方案,前者代号中的TT系“全天候”(Tous Temps)之意,后者为代号中的LASSO系“轻型半自动光学制导反舰”(LightAnti-Ship Semi-automaticOptical)之意。由于后者不具有前者的发展潜力,故宇航公司于1978年决定集中力量发展前者,放弃后者。

基本情况

1980年10月该公司与沙特阿拉伯海军签定“海豚”(Dauphin)/AS15TT武器系统销售合同,购买220枚AS15TT装备其24架法制SA365F“海豚”2舰载直升机中的20架。1980年开始投放分离试验,1981年底首次进行全弹无制导发射,1982年5月首次进行雷达制导发射,1982年底首次进行导弹、雷达和直升机的全武器系统发射试验。导弹验证阶段从1982年9月开始,持续到1983年,同年6月28日在地中海试验中心成功地进行了实弹发射,在距直升机10km处命中1艘300吨的巡逻艇,1985年6月13日在地中海试验中心进行最后实弹发射,在距直升机15km处命中1艘小型扫雷舰,同年全面投产,并向沙特阿拉伯海军交付导弹,单价约9.21万美元,随后向法国海军交付该导弹,还向安哥拉、巴林、印度、阿联酋,可能还向伊拉克和以色列销售,总共生产约300枚。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沙特阿拉伯海军的“海豚”2舰载直升机曾用AS15TT导弹攻击伊拉克海军舰船。在该空舰导弹基础上,发展了舰载型MM.15,于1984年首次在范堡罗航展上展出,但该型号中途停止研制,到1992年新加坡航展时才展出了用于小型巡逻艇的MM.15,1993年在巡逻快艇上进行了发射试验。此外,还正在发展其岸舰型。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独特的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固定式前缘后掠、后缘前掠的梯形大弹翼位于弹体中部,每片弹翼翼尖均有1个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的短舱,头尖、尾圆,比翼尖弦长略大,其中相对的2个翼尖短舱内装后视雷达指令接收天线,另2个翼尖短舱内装蓄电池。4片全动式小切梢三角形舵面位于弹体尾部,弹翼和舵面处于同一平面。弹体头部呈尖锥形,其后为圆柱形,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从前到后分为4个舱段:战斗部舱,制导控制舱,发动机舱,舵机舱。

战斗部舱内装战斗部和引信。采用由AS.12改进而来的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重30kg,内装6kg炸药,壳体前端有防跳爪,以70°命中角撞击舰船甲板时不出现跳弹,能穿透40mm厚的舰船甲板。采用压电式触发引信,位于战斗部前端,延时装置采用烟火药。

制导控制舱,内有垂直陀螺、操纵指令计算机、制导指令接收机、雷达高度表和应答器等。垂直陀螺用于测定导弹的横滚和俯仰角,稳定导弹的飞行姿态和控制导弹的飞行高度等。操纵指令计算机为通用微处理机,利用垂直陀螺仪、制导指令接收机、雷达高度表、预定程序机构等送来的信息,计算控制导弹飞行所需的操纵指令。雷达高度表按预定的高度档次控制导弹的飞行高度。应答器用于发射平台对导弹进行跟踪和测定导弹的相对位置,把从雷达指令接收天线接收到的编码指令,经放大后由另一天线向后发回给发射载机。

发动机舱内装法国火炸药公司(SNPE)研制的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和环形固体火箭助推器,均采用无烟固体推进剂。主发动机采用长尾喷管,穿过其后助推器和舵机舱的中央,将燃气流引至尾喷口排出,环形助推器的2个喷管水平对称配置在主发动机尾喷管的两侧,总燃烧时间为45s,飞行时间60s。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5km最小射程 2000m最大速度 280m/s

使用高度 15~600m(发射) 5~9m(巡航) 2~3m(末段)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无线电指令加高度程控

引 信 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半穿甲爆破,重30kg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加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

弹 重 100kg

弹 长 2.30m

弹 径 187mm

翼 展 564m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