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AS12空地导弹
释义

基本情况

该弹是法国原北方航空公司、现宇航公司研制的“北方”亚音速导弹系列中的第一代空地导弹中的第2个型号,也是世界上生产时间长达30年的第一代亚音速多用途空地导弹,因其最初设计是作为地面简单场地发射架上发射使用的武器,故有“野战导弹”之称。

50年代初,法国陆军技术部提出发展一种比SS10射程更远、速度更快、威力更大的武器,既可供陆军战车和海军舰船、也可供轻型飞机和直升机发射使用,攻击坦克、装甲车辆、舰船等坚固目标以及杀伤有生力量。其车载和舰载型命名为“北方”SS11、编号为Nord 5210,机载型命名为“北方”AS11、编号仍为Nord 5210,有时称之为“鱼叉”(Harpoon)。北方航空公司于1953年开始研制,1956年投入试生产并开始进入法国陆军服役,同时向国外销售。1958年开始大批量生产,60年代大量向中东国家出口,1967年中东战争中曾大量使用,到1984年停产,共生产SS11/AS11导弹18万枚,向27个国家出售16万多枚,1957年单价1150美元。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与AS10相同的无尾式气动外形布局和推力矢量控制方案,但弹翼形状由切梢三角形变为后掠梯形,4片小展弦比、前缘/后缘均后掠的梯形弹翼位于弹体中后部,且有较小的倾斜安装角,使导弹飞行中低速旋转稳定。弹翼为夹层结构,采用木质板材制成,表面包有一层铝合金蒙皮。燃气扰流片位于弹体尾部,飞行中由燃气舵机控制扰流片运动,提供气动控制力。弹体结构亦有较大改变,长细比增大,舱段由2个增至3个,弹体两侧各有1个火箭助推器的喷口,头部呈抛物线形,圆柱形弹体长细比7.32,由铝合金制成,分为前、中、后3个舱段:前舱段为战斗部与引信舱,中舱段为发动机舱,后舱段为制导控制舱。

该弹采用多种类型战斗部:

1)140AP02型半穿甲爆破战斗部,重7.5kg,装炸药2.6kg,能穿透在3000m处的10mm厚钢板,并在其后面2.1m处爆炸。

2)140AC型高穿透力破甲战斗部,重7.5kg,装炸药1.5kg,能穿透600mm厚的实心装甲钢板。

3)140AP59杀伤爆破战斗部,装触发引信。

4)杀伤战斗部。

5)训练战斗部,由早期动能穿甲的实心弹丸战斗部改为训练战斗部。

中舱段内装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和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前后串联配置。主发动机或续航发动机在前,装药重4.3kg,工作时间18~20s,使导弹巡航飞行,终点最大巡航速度可达190~200m/s,其燃烧室装在靠近全弹重心位置,用1根穿过其后起飞发动机和制导控制舱的长导管,与尾喷管相连,将燃气流引至尾喷管排出。起飞发动机在后,其2个斜喷管分别位于弹翼后缘稍前处的弹体两侧,装药为双基药,重1.75kg,工作时间0.8~1.4s,推力358dN,将导弹加速到110~115m/s。

后舱段内装制导控制机构、发射电缆接头、细钢丝导线和线管、瞄准用的曳光管、电源、接收机、燃气舵机以及尾部喷流偏转装置。制导控制装置包括陀螺仪、脉冲信号发生器、继电器、电磁铁、燃气扰流片等。该弹基本型AS11在性能水平上,仍属第一代近距空地导弹范畴,即仍采用目视瞄准跟踪、有线指令人工制导体制,通过1个双筒光学瞄准镜目视瞄准目标、跟踪导弹,通过操纵手柄形成控制指令,通过导线传输该指令并控制导弹飞行。导弹尾部安装的曳光管为飞行员提供观测参考基准。导弹飞行过程中依靠低速旋转获得飞行稳定,依靠弹上陀螺仪提供导弹俯仰/偏航基准信号,并与通过导线输送到弹上接收机的偏差信号相比较,形成控制指令,经整流变换之后输送到舵机电磁铁,控制燃气扰流片运动,消除导弹相对于瞄准线的偏差,直至命中目标。

该弹的改进型AS11B在性能水平上,已进入第二代近距空地导弹范畴,即采用目视瞄准、自动跟踪、有线指令半自动制导体制,飞行员只需目视瞄准目标,即保持瞄准具十字线对准目标,由机载红外探测器自动跟踪飞行中的导弹尾部的曳光管,一旦导弹偏离目标就产生相应的角偏差修正信号,并自动经控制导线传输给导弹,使其飞向该目标。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3km

最小射程 500m(AS11)

350m(AS11B)

最大速度 120m/s

使用高度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有线指令

引 信 触发引信

战 斗 部 穿甲/半穿甲爆破/破甲/杀伤爆破/杀伤

动力装置 2台两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29.90kg

弹 长 1.21m

弹 径 164mm

翼 展 500m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