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邓平将军墓 |
释义 | 遗址简介邓平将军墓位于遵义市红军山上。墓由正墓及左右侧室组成,呈凸字形,主墓高6.6米,宽12.6米,长6.8米,左右侧室各高3.9米,宽4.5米,长4.3米,均以方整红砂石扣砌成。墓前壁,主墓壁横刻“邓平同志之墓”六个大字,侧壁右刻“鞠躬尽瘁”,左刻“死而后已”。墓前斜置大理石,镌刻《邓平同志墓志铭》,黑底白字。邓平墓文字均由张爱萍书撰。1985年,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平将军简介邓平,1908年生,四川富顺人。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被派到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彭德怀任团长的第1团从事兵运工作。在该团秘密组织成立中共党支部和团委,任书记。 1928年7月参与组织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参谋长、中共红5军军委书记。参加领导开辟湘鄂赣苏区。同年冬和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到井冈山,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6月任红3军团参谋长兼红5军军长,参与指挥红3军团进行长沙战役和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3年7月兼任红军东方军参谋长,参与指挥所部入闽作战。在中央苏区,邓平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成为红军的著名将领。期间,曾兼任红5军随营学校教育长,参与筹建工农红军学校,任副总队长兼教育长,培养了大批红军干部。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同年10月参加长征,协助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担任右路前卫,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突围。1935年2月27日在遵义战役前线指挥作战时英勇牺牲,年仅27岁。 邓平将军墓墓志铭邓平同志,四川富顺人。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早期毕业生。1927年大革命失败,与黄公略同志一起,由党派到国民党第三十五军一师第一团作兵运工作。该军第一团在彭德怀同志领导下,于1928年平江起义改编为工农红军。邓平同志历任红五军参谋长、红三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参谋长等职。1935年2月红军第二次攻占遵义城战斗中光荣牺牲。 邓平同志对人民革命事业、对党忠心耿耿,艰苦斗争,深谋远虑,风华正兴,任劳任怨,平易近人,英勇善战,为党献身。邓平同志永垂不朽! 遗址变迁及现状邓平将军的遗骸,是1957年夏,在中央军委和时任国防部长,长征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亲自关怀下,经党政军民和各界人士的调查研究,在老城干田坝找到的。1958年开始动工修建邓平墓,次年初建成。墓地在陵园平台正中位置,由正墓室、左右侧室及石雕花圈组成。墓身均用红砂石料构筑,通宽32.55米,正墓室高于侧室,呈“凸”字形,墓顶正中竖一红色五角星。1959年清明时节举行了迁葬仪式,将盛有邓平遗骨的棺木放在正墓室中。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十年中,彭德怀同志手书的邓平同志铃木的墓碑被推倒了,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墓碑才重新树起,“邓平同志之墓”六个大字又重现光辉;1984年,为修建“红军烈士纪念碑”,邓平墓移至碑的北面,墓前镶嵌大理石墓志,用张爱萍手写竖行书墓志铭阴刻。1979年10月,张爱萍同志又为邓萍烈士墓撰写了墓志铭。如今,红军陵墓松柏葱葱,每当清明前后,瞻仰英雄陵墓的人们成群结队,络绎不绝,他们在邓平同志墓前献花圈、供祭品、表决心、誓忠诚。人们决心继承烈士的遗愿,将革命进行到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