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等休族 |
释义 | 一 概念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原有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关、停、并、转。一部分下岗职工重新就业,称之为再就业人群;已离开本人工作岗位,本人不想或其他原因 不再就业人员,仍与用人单位保持劳动关系到退休年龄单位负责办理退休的人群,称之为等休族。 二 再就业的机遇期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一部分等休族带来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符合等休族的长远利益。以2010年计算下岗职工年龄总体在35岁以上,主流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代大多初中、高中文化,所学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断档。2009年3月网吧上网人数调查分析40岁以上年龄占上网人数11..3%,等休族主流群体掌握现代生产工具、网络信息、开发技术等已经落后新一代。所以,他们排斥现代文化、科学信息、道德信仰等只是有选择地接纳和继承。不能与时俱进缺乏适应新时代的创造性,导致其主流较难成为现代企业岗位竞争的优胜者。然而,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搞各种职业培训,技能学习、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全社会都来关注下岗人员,也是等休族的机遇期。此时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努力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再创辉煌。 三 与时俱进再就业创辉煌下岗不失志 拼搏创辉煌——记山东坤洲药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刘坤洲 来源: 先锋潮"网站" 有下岗员工,没有下岗党员。要为党和政府分忧,带领更多的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永葆军人本色,永葆先进性。——刘坤洲 人强志高“三不倒” 翻开刘坤洲的历史,他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18岁应征入伍,当年加入党组织。在部队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技术标兵,并成长为一名正连职干部。1980年刘坤洲从部队转业到潍县检察院工作,后调入坊子区商业局任办公室主任,1994年到坊子区泰峰肉鸡有限公司任党支部书记兼副经理。手捧“金饭碗”,头顶“金光环”,刘坤洲的前半生一帆风顺。 1998年3月25日,对于刘坤洲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泰峰肉鸡有限公司正式停产了。刘坤洲和全公司员工一起下岗了。刘坤洲的妻子早已下岗,他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上学的孩子,现在惟一的经济来源也断了,刘坤洲感到前途一片渺茫。 然而,31年党龄、12年军龄,使刘坤洲具有超出常人的素质。他没有怨天尤人,避开了哭闹上访的人群,默默地走上了一条艰辛的自救之路。 他放下架子,铺下身子,卖过菜,养过猪,沿街卖过肥猪膘,由于不熟悉买卖之道,所以干一行赔一行。卖菜时,他看到老人、穷人来买菜,就多给点菜少收点钱,这样自然要赔本。他又去当“行商”,走街串巷卖肥猪膘,整买零卖又折了秤,赔了本。喂猪时,6元1角钱一斤时买的猪苗子,等他的肥猪出栏,猪肉却跌到了2元9角5分一斤,他又赔上了近2000元。 生意上失败已是雪上加霜,众人的不理解更让他难以招架。 卖菜时人们奚落他:“哟,大书记也来当小贩,是想捞大钱吧?” 他喂猪时,人们更有话说了,当面笑着和他打招呼,等他一转身,人们就在背后点点戳戳:“看,就是他,从干部变成了喂猪的。” 人言可畏,刘坤洲那段时间几乎被压垮了。白天不敢上街,给猪清除粪便时,也要等到深更半夜。 他思前想后,夜不能寐,回忆起自己从小就是“娃娃兵”,18岁到部队,当年就入党、提干,凭借自己神奇的“投弹技术”,成为部队的技术标兵……过去的经历,激起了他心中一股豪情。 第二天,他对妻子说:“当工人养不了家,咱去当农民,土里刨食,先解决了吃饭问题再说吧!” 老伴儿支持他的想法,但也担心他49岁的人了,还能不能吃那份苦。刘坤洲到现恒安街办事处西岭居委会去承包土地,也受到质疑。居委会主任说:“刘书记,你别开玩笑了,你哪能吃这份苦。”他打电话给商业局党委负责人核实情况之后,才将信将疑地给了他30亩荒地。 刘坤洲在一片荒废的土地上开始了创业的第一步。30亩地他一个人种,其辛苦可想而知。人从160斤瘦到了110斤,熟人碰见都不敢认他了。 因为是荒地,只能种豆子。他白天耕耘锄草,整夜不敢睡觉,在地里跑着赶野兔。种玉米,他光着脊背在半人高的玉米秆中劳作,被锋利的玉米叶划得伤痕累累,一出汗就被浸得钻心地疼。 在田里打井时,为了省钱,他舍不得雇人,便和老伴两个人自己挖。老伴儿在井沿儿上摇轳辘,他在井下挖土打洞。商业局的领导听说后赶到现场,吓了一跳:“老刘哇,你快上来,这样太危险,万一有个闪失,不论是塌方,还是井绳断了土筐砸到头上,你就没命了。”这位领导拿出3000元钱,替他打了一口井,解决了水的问题。 那段日子,刘坤洲真是豁上了命。快50岁的人了,又是半路出家当农民,干惯了脑力工作的人又去出苦力,真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考验。 老家的侄儿看到他憔悴的模样,一见面就哭了:“哎呀,二叔哇!家人还以为你在外面当多大的官,享多大的福呢!原来你在当农民。快跟我回家吧,怎么也有你一碗饭吃。”侄儿已经当上了村支书,他要养刘坤洲的老。 刘坤洲却不肯回沂水老家。他对侄儿说:“当农民有什么不好?部队培养我12年,我入党也有31年了,靠你养老或靠政府照顾过完下半辈子,比当农民还不如,我要自食其力,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侄儿拗不过他,就给他提供了一条信息:种中草药一亩地收入可达2000元,比种粮食的收入高近六倍。 刘坤洲听了这个建议,试种了16亩丹参。为掌握药材种植技术,他买了有关书籍,边学习边试验,遇到弄不懂的专业术语,就到区药材公司请教。他白天在地里搞试验,晚上回家看书,先后啃下了《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等10多本药材栽培方面的书,并记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为了摸清丹参的生产习性,刘坤洲在承包田里搭了个棚子住了下来。从入冬开始,不论什么天气,每隔两小时,他都要到丹参田里测量一次地温和气温,观察药材的生长变化情况。一个冬天,没脱衣服睡过一个囫囵觉。饭也是由老伴儿做好送到药田里。经过半年多的观察试验,他终于初步掌握了丹参种植技术。这一年,他从地里收入了2万元。 第二年,他又增加了品种,种了黄芪、白头翁、板蓝根、桔梗等10多种药材,继续埋头钻研,这一年的16亩药材收入了近7万元。刘坤洲终于成功了。 “下岗吓不倒,困难压不倒,歪风吹不倒”,刘坤洲凭着他一贯信奉的“三不倒”精神,硬是在黄土地里刨出了“金娃娃”,五年的辛勤劳作,获得了喜人的收获。 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 就在刘坤洲土里刨食转岗自救的时候,公司的不少职工跑来找他加入上访队伍。 他们想让“刘书记”带头去向上级讨个说法。“书记”这个称谓,刺疼了刘坤洲,也时时提醒着他的党性观念。作为一个军转干部,在部队那个大熔炉里锻炼出很强的吃苦精神和强烈的团队意识,现在自己找到了一个致富之路,看到身边那么多下岗职工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再次夜不能寐。 他想到了自己的入党誓词,想起了党对自己多年的培养教育。这些下岗职工和自己最初一样,找不到希望,摸不到门路,仍在生存的路上苦苦挣扎。自己先走了一步,摸到了一点路子,不能独享这份成功,不能对他们的困难袖手旁观。第二天一早,他就找到了原公司的六名党员,把他们领到自己的地里,告诉了他们自己成功的秘诀,鼓励他们生产自救。看着老支书诚挚的表情,党员们大为感动。他们握住老支书粗糙的双手,决心向他学习,生产自救。 下岗五年的刘坤洲成立了“下岗职工党支部”,他坚信“只有下岗的职工,没有下岗的党员”。党支部成员分头找37名下岗职工做工作,把他们带到刘坤洲的药田里,由刘坤洲现身说法,介绍药材种植技术和发展前景。 他们通过老支书的介绍看到了希望,但难免还有一些顾虑,思想上一时还转不过弯来。 刘坤洲在地头上,耐心地做职工的思想工作。他说:我刚刚下来时,一边在田里种地一边心酸。想想自己从堂堂军官变成了农民,从党支部书记变成了无业游民,心里也是五味俱全。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现实,体谅政府的难处。当年毛主席为了中国革命成功还开荒种地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我在这里表个态,由我们八名共产党员带头,一定把大家领上一条自救致富的光明大道。 他这一席话,讲得职工们热泪盈眶,信心倍增。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全公司37名下岗职工就报名加入了中草药种植的队伍。 转岗自救谱新篇 发动了群众之后,刘坤洲又积极争取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区贸易局领导带他们先后到河南省卢氏县、山东临沂等地实地考察药材市场,了解中草药种植行情。看到了中草药种植的广阔前景,大家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了。 中草药种植需要租赁土地,购置种苗,而这都需要大量资金。在企业停产、外部融资艰难的情况下,刘坤洲带头拿出4000元,随后党员和骨干也跟了上来,一共募集了4万元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有了钱,土地又成了一道难关。 通过实地考察,刘坤洲发现前宁村的土地非常适合中草药种植。于是,刘坤洲多次到该村联系租赁事宜。但是土地承包到村民手中,村委无权租赁土地。刘坤洲再次与党员们分头到每家每户做工作。村民听说工人们要来承包土地,感到既新鲜又怀疑,担心影响自己的经济收入。刘坤洲就和村民们算经济账,向他们承诺土地承包出去每年的收益绝对高于种粮,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认可。中草药种植需要成方连片,以便于管理。但有几户村民害怕种药失败无法兑现承包款,说什么也不同意,刘坤洲跑了许多趟,反复做工作,并预先缴付了承包款,这几户村民才签了协议。最后,以每亩320元的价格,与67户农民签订了138亩土地的三年承包合同。为了不失时机地育苗,刘坤洲把自己作为口粮田的八亩玉米苗全砍倒了,育上了药苗,分发给职工。职工们感动地再次流下泪水。他们说:“刘书记真是全心全意为我们着想,为了大家致富,他是在自己身上割肉啊。”由于中草药种植收获过程长,为了保证工人有饭吃,刘坤洲千方百计从银行贷款。在没有收获的季节里,每个职工每月发放300元生活费。而他自己却放下了一年收入七八万元的“宝地”,一门心思地为职工跑销路,培育种苗,手把手教给大家种植方法,传授经验。 刘坤洲带领着下岗职工迈出了转岗自救的可喜一步,他按照统一组织,分散经营,单户核算,低偿服务的管理办法,组建了“坤洲中草药种植基地”。不仅让下岗职工有了出路,而且带动了全区和周围县市区的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目前,坤洲中草药基地已辐射全市、全省,乃至全国70多万亩。 2003年非典期间,市场上用于抗非典的丹参、板蓝根等中药材销量大增,价格一下子涨了几倍、几十倍,刘坤洲种植的成品板蓝根、金银花、黄芪等十几种中药材有2万多公斤。每天都有二三十个药材贩子围着刘坤洲要高价买药材。面对利益的诱惑,刘坤洲连续召开三次党员大会,统一了大家的思想:非典期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党和政府分忧。现有药材一分不涨价,严格按国家规定销售。药材全部销售给国家认可的药品经营单位。 2005年,刘坤洲依靠雄厚的中草药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投资5600万元,新上中成药加工项目,预计2006年10月份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可再吸收200余名下岗职工、复退军人实现再就业。 刘坤洲不愧为军转干部的好榜样,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他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下岗再就业先进个人、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等荣誉称号,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