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登夏州城楼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登夏州城楼》 【创作年代】晚唐 【作者姓名】罗隐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登夏州城楼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作品简析此诗吊古伤今,慷慨激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末七律的独特成就。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评曰:“七律至唐末造,惟罗昭谏最感慨苍凉,沉郁顿挫,实可以远绍浣花,近俪玉溪。盖由其人品之高,见地之卓,迥非他人所及。次则韩致尧之沉丽,司空表圣之超脱,真有念念不忘君国之思。孰云吟咏不以性情为主哉!若吴子华之悲壮,韦端己之凄艳,则又其次也。”此诗颈联“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沉郁有味,有无穷牢愁见于言外。由登楼兴叹,逼出结联投笔从戎之意。然亦非抒其壮志,而是发其余悲。虽“棱棱有骨”(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却不免衰飒,终是晚唐风调。 作者简介罗隐 (833—909)唐末文学家。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一作余杭(今属浙江)人。少时即负盛名。但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黄巢农民起义爆发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后归乡依镇海节度使钱鏐,深得钱鏐赏识。公元887年(唐光启三年),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公元906年(唐天祐三年),充节度判官。公元908年(后梁开平二年),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使,不久病卒。罗隐生活于动乱年代,又久受压抑,诗工七绝,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十卷传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