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灯不鲁姑 |
释义 | 人物简介灯不鲁姑,本名李丹。资深媒体人,瑞士旅游专家,新浪博客原创摄影之星。以自由撰稿人身份得到瑞士国家旅游局支持,曾七次赴瑞士,深度旅行、采访。其博客“廓尔忘言”点击过千万,是瑞士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唯一推荐并链接的华文博客。其书《到瑞士》讲述了其多次去往瑞士旅行后的心得感受,文字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内容丰富,深受读者喜爱。 其书《到瑞士》《到瑞士》由北京出版集团于2010年6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作者灯不鲁姑(李丹)会在这本书会告诉你:瑞士,究竟有什么吸引着人们? 基本信息作者:灯不鲁姑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第1版(2010年6月1日) 平装: 336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16 产品尺寸及重量: 22.8 x 17 x 2.2 cm ; 699 g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为什么一个关于瑞士的博客点击过千万?为什么一本关于瑞士的书让人相见恨晚?为什么一本书能让瑞士驻华大使感叹“作者是真正的瑞士鉴赏家”?为什么一本书能获得世博会瑞士馆首发的尊荣?拜伦、尼采、瓦格纳、爱因斯坦、乔伊斯、黑塞、维多利亚女王、赫本、夏奈尔、卓别林、舒马赫、张大千、朱自清…… 为什么这么多人:天赐才华的、特立独行的、声名显赫的、引领潮流的,都在瑞士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和生活? 如果你对瑞士很陌生,这本书会让你对它一见钟情;如果你有计划前去旅行,这本书会让你的瑞士之行成为终身难忘的“梦幻之旅”;如果你没有条件远行,这本书会带给你一个梦——这梦不止关乎旅行,更可能让你重新审视和规划自己的生活……这本书绝不是一本简单的旅游指南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最美呈现——有美食,有美景,有浪漫故事,满足喜欢美好事物并具浪漫情怀的人的所有心思。 可以不去瑞士,可以不爱瑞士,但千万不要错过书里的所有美好和感动。因为,人能有多少次这样的幸运——“从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和国家那里,体会到了很多我们熟悉的人和事都不曾给予的幸福”? 编辑推荐《到瑞士》编辑推荐:瑞士驻华大使作序,瑞士国家旅游局推荐。世博会瑞士馆首发 中瑞建交六十年最美的礼物。不止是一本旅游书 它可能带你找到自己的梦。拜伦、尼采、瓦格纳、爱因斯坦、乔伊斯、黑塞、维多利亚女王、赫本、夏奈尔、卓别林、舒马赫、张大千、朱自清…… 这么多人:天赐才华的、特立独行的、声名显赫的、引领潮流的,都在瑞士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和生活。瑞士,究竟有什么吸引着他们、我们? 随书赠送《瑞士实用信息地图》(瑞士国家旅游局特供) 媒体推荐何以一个关于瑞士的博客一年内点击过千万?何以一本关于瑞士的书让人相见恨晚?网友评价—— 灯姑,你让我对瑞士长了草啊,从此发愤学外语…… 看了灯姑笔下的瑞士,开始留心和体味自己的生活,原来也是很美好滴——有美 景,有美食,有相亲相爱的人在身边,哪怕我们还租着房子,吃着快餐。 如果没有灯姑,我想我至今也不会如此了解、向往和祝福瑞士这个美丽的国家。 我们很幸运,从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和国家那里,体会到了很多我们熟悉的人和事都不曾给予的幸福。 瑞士、灯不鲁姑和她的文字,都给人一种宁静、和平、谦卑的感觉,这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世界,是最值得珍惜的。 旅游美食书通常有这么几种缺点:照片司空见惯没有神韵,图文不能相辅相成,行文中带着炫耀傲慢,动辄批评本国如何让人无法容忍。灯不鲁姑的文章基本没有这些缺憾。 目录一张车票游瑞士 图说小故事:一只黄色大爬虫和一千七百个乡村 图说小故事:湖上邂逅 火车旅行的极致之美 图说小故事:猜火车 树屋城市 图说小故事:水仙盛宴 赫本最爱的低调家园 图说小故事:瑞士有几个天鹅湖? 瑞士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种出来的世界遗产 图说小故事:天堂若有酒馆,是否这个模样? 图说小故事:在瑞士与葡萄酒约会 月亮从意大利升起 图说小故事:卢加诺的火腿铺子 在圣加伦触摸中世纪 图说小故事:在湿壁画中盛放 阿尔卑斯的漂流瓶 图说小故事:瑞士人的另类浪漫 到瑞士最不能错过的事情 图说小故事:山道滑板车——懒人的赏花恩物 图说小故事:轻松慢游两万公里 亲亲雪山 图说小故事:王者之峰 图说小故事:那人那山那狗 踮起脚尖等秋天 图说小故事:灿若繁星的阿尔卑斯服饰 巧克力老店,我的瑞士路标 图说小故事:超市巧克力 谁的馈赠落在了山坳 图说小故事:咕嘟咕嘟的阳光 图说小故事:遇见奶酪成熟商 图说小故事:在瑞士,奶酪这么个卖法儿 图说小故事:牛奶做的汽水 认养葡萄,订一瓶限量版葡萄酒 图说小故事:年轻的传奇 图说小故事:瓦莱州人在地下藏着啥 山林仙踪 图说小故事:在瑞士邂逅苦艾酒 和毕加索共进午餐 图说小故事:当甜品遇上侍酒师 图说小故事:餐馆里的世界人民大联欢 图说小故事:欧洲第一素菜馆馆 图说小故事:美食意味着星期天的家 带一只锅去瑞士 图说小故事:面包物语 写在钻石上的情书 一只特立独行的包 在魔法药房买化妆品 图说小故事:主妇瑞士淘宝记 一觉睡到瑞士 在乡下定一门亲戚 图说小故事:我在欧洲最爱的一张床 瑞士好爸怎样给孩子过生日 图说小故事:瑞士街头好爸多 图说小故事:每天都是儿童节 图说小故事:遇仙记 爱情果酱 图说小故事:杨过和小龙女的瑞士版大结局 瑞士农民的乐活日子 就这样爱上中国 岁月静好:一个台湾女子的瑞士家园 图说小故事:照片救场 灯姑带你游瑞士: 瑞士十日梦幻之旅 后记 序言亲爱的读者朋友: 非常高兴为大家介绍李丹(她有一个很有特色的网名“灯不鲁姑”)的瑞士旅行书,同时对她深入了解我的国家表示敬意。对越来越多将瑞士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中国公民来说,这是一本具有极高价值的旅行读物。作为瑞士驻华大使,我非常高兴我们国家的精粹激发了李丹女士的兴趣。 这本新的著作绝不是一本简单的旅游指南,而是以一种愉快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方式展示瑞士文化中鲜为人知的珍奇宝藏,相信它的出版会赢得高度赞誉。 李丹女士通过瑞士壮美的景观带领读者体验一次绝妙的旅行。她的关注点并不仅仅是瑞士巧克力、葡萄酒和美景,而是瑞士文化的核心,让读者有机会深入窥探瑞士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爱蒙塔尔的传统奶酪生产,铁力士山独特的冰雪活动,还是首次品尝典型的瑞士烈酒——苦艾酒,都证明作者是真正的瑞士鉴赏家,一如她对瑞士最真实最纯粹的描写。 我对李丹的贡献表示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其作品不仅反映了她对瑞士生活方式的热爱,而其出版又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瑞士联邦建立外交关系六十周年。因此,我非常高兴看到这本书进一步加深了两国的友好关系,并成为进行大规模文化交流的平台。 由此意义上说,我热烈欢迎所有中国旅行者来瑞士感受丰富的自然、文化多样性。瑞士驻华使馆赞赏本书中对瑞士的精确观察和感性描述,感谢作者对加深两国关系做出的努力。我们还希望所有的中国游客在瑞士都能获得激动人心的旅行体验,并在瑞士联邦度过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瑞士驻华大使 BlaiseGodet 顾博礼 转眼来到中国已经快五个年头了,中国人做事总讲究个“机缘”二字,这次李丹《到瑞士》一书的出版也是如此! 说起缘分,与李丹相识是在2005年。那次的瑞士之行后,她便与瑞士结缘,开始用清新灵动的感性文字描绘一个中国人眼中温馨浪漫、富有品位的瑞士;用饱含故事的绝色图片记录下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美妙瞬间。多年来,瑞士国家旅游局一直鼓励着李丹尝试用中国人的眼睛诠释瑞士的理想,支持李丹一次又一次走进瑞士。我很高兴地看到,她的文章和图片早已超越对旅游景点简单的描述和浮光掠影的游客游记,而是努力呈现给中国读者一个全新的瑞士,阐述田园诗歌般的瑞士生活的真谛,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中国人想要去发现瑞士、认识瑞士和重新理解生活、追求梦想的愿望。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今在北京的媒体圈里一说起约稿瑞士文章,很多人不约而同会想到一个远在珠海、未曾谋面的灯不鲁姑,这又不得不归功于李丹——灯不鲁姑的博客了。多年来亲力亲为的行摄活动,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入瑞士生活和文化的体验感悟,提炼出瑞士旅游、生活、文化、美食等“瑞士式生活”的精彩,展示了瑞士与众不同且与中国联系密切的方方面面……通过网络与网友分享,难怪拥有高达近千万的点击量,并有那么多人喜欢她的文章了。目前在国内写瑞士拍瑞士的作者也有一些,然而这次出版社独具慧眼选中李丹,我想是希望通过她的书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唤醒人们对自然与爱的回归、对旅行和生活的重新理解。 就在我准备这篇序言的时候,征集图书书名和博客评论的活动也正在李丹的博客上火热地进行着,我看到每天都有这么多热心网友在积极地为这本书的出版贡献着自己的智慧,我想我们离这本书出版的目的又近了一步:也许你曾身临这个美丽的国度,也许你正在计划不久出发前往,也许你还需要好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前往瑞士的梦想,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快乐地分享! 最后,我衷心希望借着此次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出版李丹《到瑞士》一书的机会,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瑞士,与瑞士结缘! 瑞士国家旅游局中国区主任SimonBosshart包西蒙 从行游,到文化身份的确认 人生如旅。 认识文化最有趣最生动的方法是透过旅行。不同方式的旅行,休闲的、商务的,都可以给予旅行者深刻的感受。欧洲国家的历史渊源纵横交错,平添了不少神秘感。体验这份神秘感,莫如背上行装,踏上探索的旅程。这其中,文化感觉的探索,是旅行最令人向往和难忘的经验。 只是,很多时候,人们是把旅行当做一件赏心悦目的衣服,急不可待地穿上,心满意足地脱下,一些人是用以处理情绪空间的压迫,更多则是满足自身的种种欲望。乃至于,我们会遇到越来越孤独的旅行者,以及他们身上越来越狭隘的心境。 所以,当你决定启程旅行的时候,一系列哲学问题实际上随之而来——你为什么去旅行?你想得到什么?你能不能得到? 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旅行与文化”课程中,把旅行分成三个部分:旅游、行游和神游。“旅游”之上是有目的之“行游”,“行游”之上是更重要、更深、更高层次的、具有中国传统概念的“神游”。 旅行若到了著书立说,应该站在“行游”以上的高处。 人总是离开家才觉得家的重要,离开母体文化才体察到自身文化身份的价值。行游的过程,必然是一次次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文化身份的确认。这期间,要经历文化背景的沟壑、文化差异的疏离和文化认知的落差;这期间,要寻找认知感、亲切感、安全感以及快乐感;这期间,要吸纳养分,克服无知,心领神会而融会贯通。 这几年,我在珠海认识了一位出色的旅游作家李丹(她在博客里使用的名字是“灯不鲁姑”),她的行游经历颇为与众不同。作为一名地方报纸编辑,却连续数年得到瑞士国家旅游局的特别支持:瑞士国家旅游局每年根据她拟定的采访项目,专为安排行程。据我所知,这在中国大陆媒体人中是唯一的。 五年里她七次去瑞士旅行访问。从她的文章和摄影作品中可以发现,她善于抓住旅行中一个个不起眼的“点”,透过一种很细的心理、情感、思想以及文化比较的结合,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认识、去接纳一种新的文化,然后,呈现这种文化中最精粹愉悦的内核。读她的作品,令人在惊奇之中而有宁静欢愉。 我在她博客里看到网友这样评价:“她不是用一名访客的眼睛观察记录着周遭,而是以居民的身体漫不经心、忘却了时间一般地去触摸、品尝、呼吸、丈量着这熟悉却又不断出现惊喜的地方……” 这个评价不错。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思想的开放。思想的开放一定需要心灵的开放。心灵的开放就需要真情、诚恳、生命与生命的接触。 这正是李丹的特点。我最初认识她也是缘于一次采访。本来只是预约半小时的简短访谈,但我却不知不觉谈了整个下午,而且意犹未尽,接着约她在第二天我进行一个大型文化讲座前再聊两个小时。因为和她聊天,能打开我的思路,让我梳理出当年开始做“微观历史”研究时的所思所感,让我回忆起生命中经历的最深刻感动,包括十年前我陪着临终的母亲走在生死交界的经验。 她好像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实际上那源于她对人性的真切关注和关怀。 无论在地球上什么地方,人性都是相通的,她的关注和关怀使得被采访者往往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乐于对她敞开心扉。 她的成功来自敏锐、关怀、自信、接纳,还有勤奋。她有些提问,曾让我以为她是学历史专业出身,但后来才了解,她只是在来访前两天找来我这些年所著书籍,做了大量功课。 在她这本书里,看不到文化冲突和挣扎,而充满心灵的安详、认同的喜悦。 她跟我说,在瑞士她觉得亲切,是因为瑞士人的生活图景,经常让她想起庄子,想起陶渊明——行游中,少时神交的先哲时时浮现,令她觉得瑞士有中国古代家园的亲切。很多行游者,因为空间转移而产生文化的不适应,喜欢用“浮萍”来形容这种无根感觉;她却没有,她是时时在“他乡遇故知”。 可见,对不同文化的接纳,源于一种牢固的根系,一种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自信。 行游之际的文化身份确认,正是和外部环境互相接纳、互动的过程,而我们需要的唯一,只是开放的心灵。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常务副校长 香港浸会大学讲席教授前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 郭少棠 后记不断有人问我:为什么是瑞士? 其实,曾经是计划“走遍欧洲 ”的,但 2005年第一次去欧洲,在瑞士走了十天,就决定将那个计划先放一放。这一放就是五年。五年里我八次去欧洲旅行,有七次去了瑞士。 这就像一个出门去买明信片的人,遇到一本好看的书,钱都拿来买这本书了,收集明信片的计划就搁在一边。 第一次看到瑞士,我以为那是一本风光画册;再去渐渐发现,那其实是一本很好看的故事书,一片山林、一座农舍、一个小贩、一块蛋糕,背后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着传奇、浪漫、现实、奋斗、爱…… 再后来,我发现,打开瑞士这本书,就似乎被领着做“入静”的功课。瑞士人对待生活有一种充满智慧的诚恳,一种赤子之心,这带给他们远离浮华,质朴而享乐的人生,也启发旁观者静下心来,体会本性的真实需求,回归安宁与平和。在这个意义上,瑞士对于我,可以说是一本心灵深潜之书。 但我同时看到,很多年来,很多人在捧起瑞士这本书时,只顾端详那向往已久的封面——由雪山、银行、手表、巧克力组成的诱人拼图,而错过更丰盛美好的内容。这样,即使去瑞士,去过瑞士,却令人遗憾地一直没有真正“到”瑞士。 和大家一起打开瑞士这本书,让去瑞士的人“到瑞士 ”,是我这几年一直写瑞士、拍摄瑞士的目的。感谢瑞士国家旅游局,他们连续多年支持我的旅行写作,根据我申请的采访项目专为安排行程。瑞士国家旅游局中国区主任包西蒙先生(Simon Bosshart) 亲自为我建议题材、设计线路、安排接待,这位瑞旅在中国的最高级别官员工作非常繁忙,却会打来电话,花一个多小时和我商量行程上的细节问题。瑞士国家旅游局中国华南区和香港代表廖佩琴女士(Casey Liu),对我的工作事无巨细全力相助,并经常与我分享她的瑞士心得,指点我在瑞士“看门道 ”,这本书里不少故事的采访动念,最初就来自她指给我看的某个瑞士细节。瑞士国家旅游局北京办事处媒体经理冯晖女士,在我的写作过程中给予了热心细致的帮助,随时为我补充素材,以她对瑞士旅游资源的熟悉和多年策划经验,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还要感谢众多网友的关注和互动,感谢新浪博客这个出色的平台,特别是新浪博客图片编辑毛小莉女士的长期支持。感谢责编马力女士,做书如酿酒,她发掘和调动了我所不自知的潜能来酿这瓶酒,并以无比的耐心,等待它的成熟。 这本书,从签订合同到最终付印,整整一年时间。一年,足够一个生命从呱呱落地成长到满跚学步,而终于,这本书,这瓶酒,酿到了它能到达的那个度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