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比较教育 |
释义 | 比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 :是研究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的学科。通过比较不同的教育制度,探讨教育的共同特点、发展规律及其总的趋势,并进行预测,以便根据本国的条件进行取长补短,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为教育改革的借鉴 。 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社会科学方法时代”(1.研究规模迅速扩大 2.研究方法与观点多种多样 3.研究成果大量增加) 目录(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美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第三章 英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第四章 苏联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第五章 意大利教育之演进及其近况 第六章 法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第七章 德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第八章 日本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 第九章 结论) 史前时代比较教育的史前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当不同国家的人们因旅行、贸易、战争和传教等活动而互相往来时,就出现了教育与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最初可能只是口头传递,并逐渐发展到书面描述,从而实现各国教育的交流。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诺亚和埃克斯坦称这一时期的教育比较为“旅行者见闻”。 到中世纪及其以后,由于人们跨国界的贸易、旅行、考察和外交活动的扩大,有关不同国家教育的描述、比较和评论也日益增多。13世纪中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约1254~1324)随其父亲和叔叔访问东方一些国家,并在中国元朝供职达17年之久。他口述经人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广泛介绍了东方国家的文化、社会风情和教育状况。 由上可见,对于外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在古代就已经开始。 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借鉴时代”我们前面所说的教育比较,都还没有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严格说来还不能看作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因而还不是真正的比较教育。直到19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制度的兴起和产业革命的爆发,促使欧美各国争先恐后地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当时人们相信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各国都积极向国外派遣专家,从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以期为我所用,比较教育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但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计会生活的联系,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该国的可行性的深入讨论。因此,人们也把这一时期称为“借鉴时代”。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一阶段——学科的倡导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 借鉴时代作为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它的开始就是以1817年朱利安在巴黎《教育杂志》上连载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为标志的,“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也是在这部书中首次被正式使用的。 借鉴时代的另几位重要的比较教育学家是法国的库森(VictorCousin,1792~1867)。1831年,身为外国教育情报调查人的库森,受法国教育部长之命考察普鲁士的教育,并把考察结果写成了《关于普鲁士公立教育情况的报告》,为法国政府制定初等教育制度的基本法——1933年的《基佐法案》(Loi de Guizot)提供了重要参考。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督察长霍拉斯·曼(HoraceMann,1796~1859),1842年访问欧洲归来,撰写了一本著名的《第七年报告》。这是一份对欧洲各国教育进行了历时6个月的考察以后提交出来的报告书。日本的文部大臣田中不二□考察欧美教育制度后,编写并整理了《理事功程》。 本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外国教育经验,作为改进该国教育制度的借鉴。 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因素分析时代”20世纪上半叶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比较教育学科的形成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也被称为因素分析时代。 要改革教育必须根据该国的具体情况,参照国际的教育经验,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比较教育的研究重点,转向分析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比较教育在方法上一改过去那种孤立地研究和移植别国教育经验的做法,开始密切联系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来分析研究各国的教育。在比较教育史上一般把这一时期也称作“因素分析时代”。因素分析时代的开端,是以1900年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Michael Sadler,1861~1943)发表论文《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为标志的。 萨德勒是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撰写了28卷的《教育问题专题报告》,自1897~1914年陆续发表。这些报告,详细地描述了欧洲各国、美国以及英属领地的教育状况,分析了不同地区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总结了教育经验,并指出了教育发展的趋势。他认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对的,必须重视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决定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他还提出民族特性这个概念来说明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并且强调学习外国经验的目的在于改进该国的教育制度。萨德勒的比较教育观点,对这个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特别是康德尔的比较教育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以历史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因素分析理论奠定了方向,标志着比较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深受萨德勒的影响,他的研究工作更加典型地反映丁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的特点。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1933年出版的代表作《比较教育》(1954年出版的修订本更名《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一书中。康德尔是比较教育史上第二个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学者,按照美国比较教育家卡扎米亚斯和马西亚拉斯对康德尔的《比较教育》论著的分析,得出工种主要目的。 第一,“报导--描述”的目的。他向读者提供各国教育制度的“情报”,并按问题把事实加以分类,例如分为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师资培训等。他认为事实的报导是不够的和有局限性的,但却是比较研究过程中必要的一步。 第二,“历史--功能”的目的。按照康德尔的意见,比较教育不仅要描述事实,而且要说明特征。他指出,不应把教育作为孤立存在的事业来看待,它应同国家背景,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研究。 第三,“借鉴--改善”的目的。康德尔希望通过考察外国和该国的教育制度,研究比较教育的学生能够养成一种更可取的哲学态度,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改进该国的教育制度和培养对“民主”制度的忠诚。 与康德尔同时代的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还有德国的施奈德(Friedrich Schneider,1881~1974)和英国的汉斯(NicholasHans,1888~1969),他们的比较教育观点基本一致。其中汉斯的思想更接近于康德尔。1947年,汉斯在英王学院任职期间撰写了《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一书,书中他根据影响人的发展的天资、社会和训练等因素,把一个民族的发展看做一个人的成长,认为影响教育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可分作三类:自然因素(包括种族、语言、地理和经济等因素)、宗教因素(包括天主教传统、圣公会传统和清教传统等因素)和世俗因素(包括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因素),并对每一种因素又做了进一步的细致分析。在研究工作中,汉斯把因素分析法与历史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康德尔、汉斯一样,施奈德也提倡并运用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但与前者强调注重教育以外的影响因素不同,施奈德在强调外部因素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教育的内部因素在国民教育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在1947年发表的《各国教育的动力》一书中,指出了对教育有影响的国民性、地理位置、文化、经济、科学、政治、宗教、外国影响等外部因素,还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他认为,影响教育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消极性和积极性、必然和自由、统一件和多样性练两极辩证法的相互作用;二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辩证作用。 在本阶段,比较教育学已经开始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教育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比较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研究的规模还不够广泛,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 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社会科学方法时代”从50年代起直到现在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三阶段,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在社会科学方法时代,比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和研究领域的扩大等方面。 1.研究规模迅速扩大这个阶段,国际教育组织相继设立。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汉堡教育研究所;1956年成立了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附设了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1968年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附设了教育研究和革新中心。这些国际性教育研究机构的成立,为开展跨国界的教育比较研究提供了组织上的便利。 1968年创立了比较教育学会国际委员会(L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该会于1970年在渥太华举行第一次大会,更名为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WorldCounci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迄今为止,联合会已经举行了九次大会。 2.研究方法与观点多种多样除了历史法之外,还使用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贝雷迪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一书中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应分为四个阶段。 (1)描述。主要任务是描述个别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为此,开始时必须广泛收集资料,了解各国教育的实际状况。收集资料的方法有阅读资料和直接观察两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直接到外国进行考察。 (2)解释。主要任务是对所了解的教育情况进行解释,以便不仅了解事物是怎样的(How),而且了解事物为什么会那样(Why)。为此,必须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时应当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3)并列。主要任务是把所要比较的国家的材料,按可以比较的形式排列起来,决定比较的格局,并且设立比较的标准。然后进一步分析资料,提出比较分析的假说。 (4)比较。主要任务是对第三阶段所列材料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验证第三阶段所提出的假说,然后作出一定的结论。 美国的诺亚(H·J·Noah)和埃克斯坦(M·A·Eckstein)被认为是比较教育研究中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的典型。他们在其合著的《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中,从分析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人手,提出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方法。他们认为,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提出假说、数量测定、参照研究和理论分析。据此,他们提出比较教育的研究程序应当是:①确定问题;②提出假说;③明确概念(提出指标);④选择例证;⑤收集数据;⑥整理数据;⑦说明结果。 英国的埃德蒙·金(Edmund King)在他的《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一书中,对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1)十分重视教育的历史背景。他根据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划分的工业前社会、工业社会和工业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和这三个阶段相应的教学模式。他认为,现在西方正处于工业后社会的发展阶段,称为信息社会。教育处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决策起着指导作用;社会科学继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之后对教育的研究处于重要地位。 2)把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目的联系起来,强调比较教育的研究应对当前重大教育问题的决策和行动作出贡献。他不赞成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什么独特性,主张比较教育的方法主要地决定于研究的目的。他把比较教育的研究分为三级,每一级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第一级是比较教育的初学者,主要目的在于对各国教育有大概的了解。采取区域研究的方法,对各国教育的背景和制度作全面的介绍。第二级是对比较教育稍有根底的人,对教育工作上反复出现的专门问题进行跨文化的分析研究。第三级是比较教育的研究工作者,着重对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对教育决策作出贡献,采取有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参加的多学科协作的研究方法。 3)对比较教育中的比较分析强调可比性,提出了比较分析的框架,在概念、制度和实施三个水平上进行比较分析。 70年代以来,比较教育研究的观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冲突论和依附理论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些以批判性范式为题的新研究。这些研究既采用了宏观层次又采用了微观层次的观点。 此外,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Education)是近年来教育国际化和教育问题全球化在比较教育理论界的一种反映。比较教育本来就是一门从不同国家的角度研究教育的学科,但随着国际社会发展在多方面的全球化现象日益增加,教育现象也越来越表现出全球化的特征,于是,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也开始从一般的对不同国家教育的比较向对一些全球化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总体性考察和研究扩展。 3.研究成果大量增加这个阶段,由于研究队伍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因而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 国际教育成绩评定协会1962年发表《十二个国家十三岁儿童的教育成绩》研究报告,1967年又发表了《数学成绩的国际研究:十二国比较》。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多卷《世界教育调查》、《教育年鉴》等国际性的教育调查与统计资料。 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所主办的《国际教育评论》创刊。各国的比较教育刊物,如美国的《比较教育评论》(1957年创刊)和英国的《比较教育》(1964年创刊)等,在此期间也发表了不少比较教育研究的论文资料。这后两本杂志在比较教育领域里的权威性至今仍然受到广泛认同。 这个时期,各国比较教育学者发表了许多比较教育专著和论著,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著作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克拉默和布朗的《现代教育》,马林森的《比较教育研究概论》,乌利希的《各国教育》希尔克的《比较教育》,卡扎米亚斯和马西亚拉斯的《教育的传统与变革》,冲原澧等的《世界教育》、《比较教育学》,爱泼斯坦的《比较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在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上的报告》,阿尔特巴赫等的《比较教育》,阿尔特巴赫等的《比较教育的新方法》,库姆斯的《世界教育危机——80年代的观点》,斯克里沃等的《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波斯尔思韦特的《比较教育和国民教育制度百科全书》和霍尔斯的《比较教育——当代问题和趋势》等等。 在这一阶段,比较教育的发展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比较教育研究在国家分布上得到扩大;第二,比较教育研究的学会组织在这一时期继续发展,并开始形成国际性的研究网络;第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福特财团等一些国际组织和财团资助和组织的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继续得以开展,其中有些项目还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研究者参与研究。 《比较教育》图书版权信息作 者:钟鲁斋 著 出 版 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0-1 开 本:大32开 引 ISBN:9787533452667 定价:¥30.00 内容简介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译到著,形成了具有一定风格的体系。中国教育学者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博采中西,融会古今,或独立编写教育学科教材,应迎中国师范教育之需;或自主撰述教育学科专著,夯实中国教育学术之基。皇皇百年,朵朵奇葩。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光芒,反映了教育学术的风貌,凝聚了教育学者的卓识。 站在世纪之交,我社思量有必要重树前辈们的精神财富。2003年春夏之交,我社副社长、副总编黄旭赴沪,力邀华东范大学瞿葆奎先生和郑金洲教授担任主编,诚请老中青教育学者校注和介评,郑重推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 辑入这套《丛编》的,皆历经了50年以上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风骚的著作。透过这些著作,试图展现20世纪中国教育学者的学术智慧,盘点中国教育科学的世纪历程,鉴往追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铺设中国教育科学的桥梁。这是一项承接前人、嘉惠后学的教育学术工程。 诚挚感谢主编及其工作集体、各册特约编辑的极大努力、各著作权所有人的全面支持。 目录上册 杜序 序言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我们为什么研究比较教育 第二节 研究比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编著比较教育之方法及其目的 第二章 美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第一节 美国教育之史的考察 第二节 美国教育之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第三节 幼稚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 第五节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与民众教育 第七节 美国教育之趋势 第三章 英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第一节 英国教育之史的考察 第二节 英国教育之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第三节 幼稚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 第五节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第七节 英国教育之趋势 第四章 苏联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第一节 苏联教育之史的考察 第二节 苏联新教育的目的及其特点 第三节 苏联教育之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第四节 幼稚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五节 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 第六节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七节 成人教育与政治教育 第八节 其他关于教育文化的事业——社会教育 第九节 苏联教育之趋势 第五章 意大利教育之演进及其近况第一节 意大利教育之史的考察 第二节 意大利教育之行政制度与学校系统 第三节 幼稚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四节 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 第五节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第七节 意大利教育之趋势 下册 第六章 法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第七章 德国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第八章 日本教育之演进及其现况第九章 结论——各国教育之比较与吾国教育改进上的种种问题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