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蹦鼓舞 |
释义 | 蹦鼓舞又名跳鼓子,流行于陵县,起源于元朝。鼓的形状为:腰间粗、两端略细、木框,两头蒙皮革,革制鼓柄,近似于腰鼓,但小于腰鼓。鼓槌为鞭形,以革制鞭,鞭鞘头结一疙瘩。舞时,左手持鼓,右手握槌,边打边舞。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蹦鼓舞 所属地区:山东 · 德州 ·陵县 遗产编号:Ⅴ—47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陵县文化局 遗产级别: 市 概述蹦鼓舞在元朝时只为少数统治者服务。表演者是少男少女,有的舞伞、有的舞扇、有的击鼓。有大鼓、小鼓、锣、钹、镲等打击乐伴奏。队形以伞为前导,以鼓舞为主体,鼓扇来往穿插,蹦跳扭打、交换易位、载歌载舞。 元朝以后,蹦鼓舞逐渐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同欢共乐的文娱活动。突出了以跳为主,舞姿朴实飘逸,动作幅度较大而节奏感强的特点。其动作特点“飞脚腾空似虎跃,踹雁探海空中飘,平地跃起要干拔,落式煞架稳又牢”。新中国成立后,蹦鼓舞增添了工农兵形象的角色,变为大型广场舞蹈,多则达 500 人。着装五颜六色,人物生旦净末,成为元宵佳节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娱性表演艺术。 艺术形式蹦鼓舞据三代从艺的老艺人王正成追忆其祖父的讲述:蹦鼓舞在元朝是供统治者过节、迎宾和宴会时享用的 (可以说此舞最初的形成应该是宫廷舞蹈)。蹦鼓舞舞队并不庞大,由俊美的童男少女组成,以大鼓、小鼓、锣、钹、镲等打击乐器伴奏。四、八或十二个童男舞鼓四个舞伞;四、八或十二个少女舞扇。另有一个翻穿皮袄,手持甩子的鞑靼人以统治者的身份出现,任意戏弄其他角色。元朝灭亡后,这个角色由尊至卑、由正变反、由俊变丑。 随着时代的变迁,蹦鼓舞成了广大群众同观共赏、同欢共乐的文娱形式,每逢元宵佳节,群众便自发地组织秧歌舞队,走街串村,相沿成俗。蹦鼓舞的主要角色为伞、鼓、扇,扇为女角,有8伞、12鼓、12扇,也可以4伞、8鼓、8扇,总之是偶数。在秧歌队伍中,大、小鼓等打击乐器为前导,进场后锣鼓退向左边(后边),伞、鼓、扇呈两纵队进入场内 (整理前鞑靼人在前跑圆场), “二龙出须”变为大圆,跑圆场,各走各的动作,穿花 (编篱笆),鼓子变为四排,向前走,推进圆中,周围以伞、扇做陪衬,形成外圆内方的场图。鼓子做完动作,向后走,退出圆心,同时伞进入圆心,鼓、扇在周围做陪衬,以此类推,鼓、伞、扇依次交替进入圆中,整个场景动律感强又有条不紊。 在发展、提高蹦鼓舞动作的同时,还陆续增添了各类代表性角色,如老生、小生、民医、青蛇、白蛇、彩婆、傻公子、棒手等。后来以蹦鼓舞为主,同 “太平车”、 “旱船”、 “龙灯”、 “荷花灯”、 “霸王鞭”、 “跑驴”、“武术”、 “高跷”等秧歌混编,自然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有别、特点各异的大型广场秧歌组合。此时的秧歌队伍非常庞大,有的上百人,较大的村镇达三五百人。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是变换队型的大型集体舞,如 “跑圆场”、 “四门斗”、 “十字街”、“剪子股”、 “龙摆尾”等。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歌舞、小戏,如 “太平车”、 “跑驴”、 “舞狮”、 “清唱”等轮次出场表演。解放后,有的又增添了工农兵角色,增添了说唱形式,歌颂党的好领导,歌颂翻身解放的幸福生活。 1978年,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从其它形式的秧歌混编中独立出来,从鼓、伞、扇的动作画面到装束打扮都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加工。整理后的蹦鼓舞队由二十位青年男女组成,男八人舞鼓;女八人舞扇;男四人舞伞。表演时,在大鼓、小鼓、大钹、小钹、大锣、大镲、小镲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以第一把伞即领伞为前导,以鼓为主,随着节拍,伞鼓伴舞,鼓扇交往穿插,打、蹦、跳、扭,变换着队形,摆出各种阵法,行如游龙浮云,跳似丹凤如林。但在元宵节的民间闹秧歌时,还是与地秧歌混编,伞、鼓、扇的人数不限定,追求一种场面宏大的热闹气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