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蹦蹦戏 |
释义 | 概述“蹦蹦戏”是“评剧”的俗称,原名“平腔梆子戏”,又称“唐山落子”、“落子戏”、“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 起源与流传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评剧的前身是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莲花落是一种化妆坐唱的形式,是全国第二大剧种,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淤白村戏班淤白村戏班成立于民国二十年(1931),取名“义和班”。据曹桂林、彭明川、康学满老艺人讲,该戏班成立后曾到周边昌平、怀来、延庆、河北、内蒙演出过。该村会唱戏的人不少,一直辈辈口传心授下来。 淤白村蹦蹦戏唱腔脉络清晰,易于上口;板式明了流畅、套路简洁;内含蕴含评剧原始唱腔素材。目前采录板式有“慢板”、“原板”、“安板”等,武场锣鼓点有“慢板”、“安板”等。伴奏乐器上,文场有板胡、笛子等;武场有单皮、云板等。戏曲内容以山村习俗、轶闻趣事为多,且规矩也多。本村戏班上演剧目达三四十出,有《老少刘公案》、《夜宿花亭》、《蜜蜂记》等。但由于山区交通闭塞、与外界沟通较少,现只有代表剧《老少刘公案》能上演。 淤白村蹦蹦戏唱腔原始,化妆粗犷,乡土特色浓郁,是当地农民自娱自乐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娱乐欣赏价值;淤白村蹦蹦戏传统剧目内容丰富,保留完整,对于研究现代评剧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演魅力,作为一种当地特色习俗,吸引国内外游客,给京西民俗旅游发展增添了亮丽的风景。 现今政府已为村剧团配置了服装、道具、乐器等演出所需物品,对这一民间戏曲给予扶植、保护,使其得以继续传承下去。但由于与外界沟通较少,自身难以创新,许多传统剧目已逐渐消失。此外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多种娱乐方式的兴起,年轻人对这一戏曲形式越来越缺少兴趣,由此也造成传承上的压力。 蹦蹦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4. bjⅣ―1 评剧 中国评剧院 北京艺术研究所 25. bjⅣ―2 北京皮影 北京京都文化投资管理公司 26. bjⅣ―3 西斋堂山梆子戏 门头沟区西斋堂村 27. bjⅣ―4 苇子水秧歌戏 门头沟区苇子水村 28. bjⅣ―5 淤白村蹦蹦戏 门头沟区淤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