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学生创新实践指导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 者】杨向荣 陈 伟 编著 【定 价】19元 【I S B N 】978-7-5024-5533-0 【页 数】204页 【开 本】B5开 【版 次】1版1次 【出版日期】2011年03月 内容简介创新人才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广义创造性人才,创新人才结构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要素: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的知识储备、创新技能。这些要素为创新人才的必备要素,本书内容的基本结构就是按照这六个方面要素具体设置的。 本书是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地方院校“六纵十横”体验式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可供高等学校相关课程教学使用,也可供有关专业人员参考。 前 言 无论是社会向度、思想向度,还是政治向度,时代的深刻转变,给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人提供了挑战和机遇。不难发现,在当下此起彼伏的竞争激潮中,惟有饱含激情、追求创新,才能占据优势并实现超越。因此,创新也就显示了其不可比拟的开创性意义。 创新,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组织进步、个人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推动力。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6年2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创新,意义重大,时不我待。 “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其形成是在20世纪。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他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创新,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时至今日,“创新”一词的含义已经非常宽泛,改进、突破、创造新成果等等无不是创新的体现。“创新”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等等。 围绕个体层次的“创新”,学者主要从微观和宏观的研究视角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微观研究中创新常被等同于创造力,关注创新个体及其个性特征,研究了造成创造力差异的个性或心理特征,这对有针对性的挑选和培养人才大有好处;宏观研究则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分析创造力,充分利用生理学、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大胆探索创造力的内在过程和内在机制,并关注从个体到社会、从组织内部到外部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各个层面因素。此外,其他层次的创新研究也成果颇多,如:团队或群体层次的创新研究、企业层次的创新研究、行业和区域层次的创新研究等。国内有些高校进行了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如: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经济学—数学实验班、国学教育实验班、金融学—数学实验班、工商管理—法学实验班、古典学人才培养实验班等,通过促学科交叉融合的途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天津大学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学科带头人、具备丰富科研教学经验的博导和教授将给本科生开设“研究与创新”类型的课程,要求每名本科生在4年期间,必须选修1至3个学分的“创新课”。有的学校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从理论研究到教育实践,我们对创新的研究已经涉及各个领域和不同层次,取得了诸多成果。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大学教育中围绕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创新能力和技能的研究和实践尚不系统,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2005年7月29日,躺在病榻上的钱学森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来源是当代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钱学森提出,要用“大成智慧教育”把学生从沉重的填鸭式、满堂灌和格式化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为21世纪培养出大智大德、通晓全面知识与精于专业知识辩证统一的人才。这为我们解读新时期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进而引发了我们对大学创新教育的反思和推进。 本书便是这种反思与推进的结晶。从对创新教育的既往研究以及着眼于未来创新教育的发展,主要形成了两个观点:一是创新的根本在于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要围绕主体的内在特点和发展需求来设计教育方式、方法,注重培养创新个性,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内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每个人都具备创新的潜能,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引导、开发,使内在的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创新教育不仅是在理论上给予指导,更应注重结合实践进行体验和磨砺,需要通过教育、启发、互动、训练等手段去开发每个人潜在的创造力。 基于以上缘由,我们编写了这本注重体验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教程。本书借鉴了创造学、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创新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式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本书从认识论、实践论的视角出发,从创新性意识、思维、精神、人格、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入手,探寻了创新与创业的结合之道,选取了贴合大学生创新实际的大量真实生动的创新实例,辅以互动、体验的训练思考题。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为大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添加“催化剂”,使创新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而在学习工作中结出“创新”的硕果。 通过本书,我们期望可以对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贡献绵薄之力,同时,也希望由此能够引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由于水平所限,本书也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诚恳地希望专家、同行批评赐教。 作 者 2011年1月 目 录绪论1 第一章 创新意识的培养4 第一节 探究事物本质习性的培养4 1.1探究事物本质习性的内涵 1.2探究事物本质习性的培养过程 第二节 创新态度和信念的培养12 2.1坚定的创新信念 2.2自主的创新态度 2.3 敢于想象,发挥潜能 2.4持之以恒,坚韧不拔 2.5控制风险,正视挫折 第三节 创新性抱负和自觉的培养19 3.1树立创新抱负 3.2培养创新自觉 3.3明确发展目标 3.4增强开放与合作意识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培养27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五大特征27 1.1积极的求异性 1.2敏锐的观察力 1.3创造的想象力 1.4独特的知识结构 1.5活跃的灵感和直觉 第二节 创新思维的四大方式41 2.1 逆向思维 2.2 侧向思维 2.3 类比思维 2.4 发散思维 第三章 创新精神的培养61 第一节 独立精神61 1.1 独立精神的释义 1.2独立精神的理性思考 1.3独立精神的培养训练 第二节 探索精神66 2.1 探索精神的释义 2.2 探索精神的培养 第三节 批判精神68 3.1 批判精神的释义 3.2批判精神的培养 第四节 献身精神71 4.1 献身精神的释义 4.2 献身精神的培养 第四章 创新人格的培养75 第一节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75 1.1智力因素的培养 1.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3培养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第二节 广泛的兴趣和专一的控制力83 2.1 培养广泛的兴趣 2.2 培养专一的兴趣需要独立坚强的控制力 第三节 高效的团队合作和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88 3.1高效的团队合作 3.2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 第五章 创新知识的储备95 第一节 知识量的层面95 1.1掌握从事创新活动领域的基础知识 1.2掌握从事创新活动领域的最新知识 第二节 知识结构层面102 2.1广泛涉猎,精于所在专业、领域的知识 2.2不断提升对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加工整理的能力 2.3不断增强创新活动管理控制能力 第六章 创新技能的培养112 第一节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112 1.1信息获取能力 1.2信息处理能力 第二节 知识整合能力119 2.1整合与知识整合 2.2知识整合的分类 2.3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组织管理能力124 3.1对组织管理能力的认识 3.2制约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的因素 3.3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实践操作技能128 4.1实践操作技能的概念、构成要素 4.2大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第五节 成果开发和转化能力133 5.1国外高校学生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过程中的经验 5.2我国大学生成果开发与转化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5.3成果开发和转化能力的培养 第六节 创新技法139 6.1智力激励技法 6.2列举技法 6.3类比技法 6.4联想技法 6.5设问探求技法 6.6要素组合技法 第七章 创新与创业的结合156 第一节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的必然结合156 1.1创业的含义 1.2创业与创新的关系 1.3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结合的必要性 1.4如何将创新和创业有效地结合起来 1.5创新与创业的结合综合案例分析 第二节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164 2.1创业者的素质 2.2创业精神 2.3创业能力 2.4提高创业能力的可行性途径 第三节 实现创业梦想188 3.1做好创业的充分准备 3.2将创新融于创业之中 3.3 成就创新人生 训练题参考答案(部分)197 参考文献201 后记20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