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舞台戏班 |
释义 | 大舞台戏班 京剧早期在沪上的演出班社 大舞台是上海现存最早的京剧演出场所之一。位于九江路663号,坐南朝北。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宣统元年十一月十八日(1909年12月30日)落成开业,取名文明大舞台,由巡捕房包探头目童子卿以协兴公司名义斥银12万两,向哈同洋行租地建造。 由于当时实行戏院与戏班统一管理制度,故大舞台设有适应京剧演出的班底,然后邀名角与班底结合,定期演出。如大舞台开业时刊登的广告中称“剧场建筑照泰西形式,规模宏大,伶界上选,行头全新,不惜工本,特请京都内城府初次新到超等文武名角一齐登台。” 当时参加演出的名角有“内庭供奉”吕月樵、刘永春、赵如泉、沈韵秋、沈月来等。宣统末年,吕、赵与沈韵秋等运用该台灯光布景、电动机械转台等条件,排演全本《目莲救母》(游十殿双转大舞台),冯子和的《新茶花女》,林树森、金少山、高雪樵的《大刀王五》等。之后,不少南北名角均多次在大舞台搭班演出。20世纪20年代开始,上海京剧界掀起竞演多本连台本戏,大舞台成了演出连台本戏的基地之一,如《宏碧缘》(共演出至14本),先由小达子、赵如泉、小如意主演,演至第六本后,小达子转搭天蟾舞台,大舞台则邀毛韵珂、白玉昆与赵如泉、姚俊卿、应宝莲等续演。民国16年(1927年)由黄金荣接办大舞台后,该台班底实行男女演员同台演出,继续编演连台本戏,如由李桂春主演的《狸猫换太子》(连演至30本)、林树森主演之《二十八宿上天台》、张翼鹏主演的《西游记》(长达42本),其他如《封神榜》(10本),《神怪剑侠传》(19本),《大侠英烈传》11本,《荒江女侠》7本,直至上海解放。其间也曾邀名角加盟作短期演出,如大舞台翻建后,于民国24年9月重新开业,邀梅兰芳、马连良、金少山、程继仙、叶盛兰、萧长华开台首演,轰动一时。 1951年1月26日被市文化局购买,改为国营人民大舞台,班底团也在此时与剧场完全分开,改建为上海市人民京剧团。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