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宁社区
释义

社区概况

大宁社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东南方,东靠S358省道(原107国道),西北与广深珠高速公路出入口回旋处接壤;占地面积5.5平方公里。设有6个居民小组,有常住人口2683人,外来人口3.5万人(是本地人口的17倍多),是个半沙田地区。古为浅海域,秦汉时产海盐,宋初官府于此地立署设“大宁盐场”,与靖康、东莞(今宝安南头)并称广东十三大盐场之一,宋代莞盐远销省内外,官商往来甚繁,是虎门人口经济的发祥地。明朝以后由于沿海淤积,盐产下降,至清乾隆末年,盐场裁撤,开始蓄淡冲咸,渐改苗耕,鸦片战后,这里成为粮产区,后又是水草的主要产地。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康明星村”、“广东省南粤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广东省卫生村”、“东莞市文明标兵社区”、“东莞市文化建设先进村”等光荣称号。

社区历史

大宁原为盐丁、役吏聚居,诸姓混杂,后来散落同邻村落,逐渐以谭姓为主。谭氏祖先居江西宁都,宋太宗建姓年间,谭宏轶因战乱徙居南雄保昌珠玑里沙水村(今珠玑巷),南宋高宗始兴四年(即1134年),谭瀚裔之孙谭惟月举孝廉,授官南粤,游历东莞、宝安山川,喜大宁钟灵毓秀,退官时,从广州东双桥举家迁入立藉,称为一世祖。当时大宁为盐业中心,转运重地,外来的经济、文化常在此地沟通,谭氏、赵氏、陈氏相邻共藉,都是名门之后,书香之家,于是文化传播先于此地扎根,族人重视教育,立私塾、建书院。明代的“宁溪书院”与“凤岗书院”(北栅)齐名,清代复办“靖康社学”为虎门域内培养一批才俊。从明历清,仕官辈出,先后有进士7人,举人9人,贡人6人,御史1人。乡人谭青海被戚继光荐称“非常之材”,大学士张居正称他为“当今奏议第一将”。大宁被世人誉为“书香之村”,村人多外出,分支较多。近年旅外同胞回乡集资重建“谭氏宗祠”。谭代入居大宁,先后有赵、潘二姓立村,陈氏乃凤岗陈氏世组(略),据传赵屋村乃宋王族裔,明末进士赵向震乃该村人,清后村民四散,现该村址改建为来料加工工业区。大宁现辖博投、江门两自然村。博投处临大宁海岸水道边,明清时期水沥北至树田山边,羊湾尾为该水道终点埠头,方便怀德、居歧、树田村民出入交运。清时是墟场,形成寨堡式水埠,以烧制壳灰闻名。村内有店铺十数家,涌边建蚝壳窑,烧制壳灰,是域内农肥、建筑材料供应地。河涌建石桥通寨,颇有水乡集铺的特色(七十年代中期停产)。江门村又曰岗门,古时是内河水沥交汇处,明代江上为望哨,江边扎防兵,位控盗贼从磨蝶口偷入,故有江门之称。

社会经济

大宁是祥瑞之地,由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立村至今经历6个朝代,872年历史,见证了1949年10月19日村人进入一个崭新的年代,见证了村人从互助合作小组、高级社,到农民变居民的体制变革,见证了自1979年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大宁村大面积调整农业布局,建立鱼、果生产基地,村人利用荒岗坡地,辟建大板地和麒麟头两个大型工业区,引进外资、民营企业150家,产值利润为本镇乡村的前三名,经济实力位于东莞500条村的前列。2006年社区工农业总产值62930万元,社区居委会纯收入7326万元,人均收入27325元,每年按居民人口每人分红14000元正。利用集体经济积累建起一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村人传承先祖崇文尚德之风,对居民子弟实行九年免费教育,对大学以上的就读学生实行助学补贴。在村内建有省一级学校和市一级幼儿园各一所,建有52000平方米的市级“十佳文化广场”一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