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 |
释义 | 学院简介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组建于2011年5月。是在学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的大背景下,由分别成立于1958年的学校2个优势特色一级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优化整合组建而成。学院现有纺织工程(服装工程方向、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方向、纺织品加工工艺设计方向、染整技术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材料化学3个本科专业;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纺织工程、材料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权点及同等学历硕士授权点。现有在校本科学生及硕士研究生1500余人。 学院下设纺织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系及纺织综合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学院的纺织工程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清洁化纺织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纺织工程实验室、新材料与材料改性实验室分别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校申博立项建设授权学科。另外,学院设有辽宁省纺织行业技术开发中心、辽宁省纺织清洁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新能源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光伏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中心、大连市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与公共测试中心等省级研究平台。并拥有1个辽宁省创新团队,2个辽宁省教学团队,1个辽宁省示范专业。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8 人,其中,专任教师43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 15人,硕士生导师 39 人。27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后4人。 学院拥有特聘院士1人,特聘教授3人,1人享受省政府专家特殊津贴。 学院拥有近6000M2教学科研大楼,除了内设2个综合实验室外,还设有1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近年来,分别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及横向课题累计50余项,获得研究经费1000余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0项,获得发明专利30余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80余篇。 现任领导职务 姓名 院 长 于永玲 书 记(兼副院长) 冯钠 副院长 崔永珠 副院长 王志强 副书记(兼院长助理) 刘丹丹 专业简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方向)专业介绍···
专业沿革:高分子材料专业,基于原化纤和塑料专业合并而成立。大连工业大学是辽宁省最早设置塑料专业,唯一设置化纤专业的学校,学校在塑料和化纤领域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化纤专业人才培养开始于1972年,塑料专业开始于1979年;1998年两专业共同获得材料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获得材料加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工程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得材料物理化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高分子材料专业在上个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关于化纤和塑料“十一五”规划,将发展新纤维及纤维加工技术、新塑料和塑料加工技术作为发展目标。目前,本校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长期连续培养化纤、塑料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师资队伍:高分子材料专业拥有一支素质较高,年龄构成、学历层次、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从事本专业的教师有1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及助教3人,实验师3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硕士学位教师6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0人。 人才培养:自专业创建以来,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本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化纤、塑料为特色和切入点,已累计为社会培养本科生2000余人。目前,毕业生大多活跃在塑料、化纤行业的研究、开发、管理的第一线,并成为该行业的骨干力量,为高分子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为社会培养研究生近百人。 科学研究:高分子材料科研团队近5年承担国家、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工厂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近20项,科研经费400余万元。近年本学科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10部。 专业实验室:本学科具有比较齐全的实验室及测试中心,实验室面积1600m2,仪器设备价值200多万元,仪器设备200多台(套)。高分子材料特色实验室得到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和日元贷款项目的资助,实验室将建成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国内一流实验室,更好地承担本行业国家、地方及企业单位的科研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加工;复合材料的制备;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新纤维及纤维加工技术研究、功能纤维、高性能纤维开发研究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高分子材料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能在高性能塑料、化纤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工业生产、工艺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专业介绍··· 专业发展历史沿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原为轻工硅酸盐工程专业,后改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于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为原轻工业部重点学科。电子信息材料专业方向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有三个本科专业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和新型建筑与装饰材料专业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从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以来已有毕业生近5000名。材料学科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具有材料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得材料学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权,2000年获得材料加工硕士点,2003年获得材料工程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授予权。具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和材料物理化学全部材料二级学科硕士点。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为材料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目前在校本科生近300人。在校研究生近百人。 师资队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在读博士3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总人数的62%,是一支素质高、梯队合理、后劲足的师资队伍。教师中辽宁省名师一名,硕士导师10人,学校学术带头人二名,学术骨干四名,优秀青年教师1名。 科学研究:近5年间,专业的教师主持承担了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及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A类、B类项目及大连市青年基金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近30项,科研经费550万元。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科学研究主要针对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开发、改进,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横向项目13项,到位科研经费9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0多篇,被SCI、EI收录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共5部,出版教材4部。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2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科研成果转让共23项,科研成果被采用共32项,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 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面积合计3500 m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42台(件),仪器设备值合计 820万元。主要设备有:分光光度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高温表面张力粘度计,旋转粘度计(日本产),高温差热分析仪,差热天平热膨胀系数仪,碳管炉,气氛保护高温升降式电炉,激光纳米级粒度分析仪,超音速气流粉碎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行星球磨机,电子万能试验机,自动元件分析仪,轧膜机,高频精密LCR数字电桥等。自1997年以来,学院每年投入近50万元用于购买仪器设备,目前固定资产已达400万元,已具备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的研究开发条件和培养硕士生、本科生的能力。依托实验室的还有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及玻璃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本专业目前已形成了几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无机功能材料;能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生物材料。 学术交流:国际、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上,先后与日本静冈大学、冈山大学、群马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大学,美国得州大学等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并与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与分析、材料的制备、材料成型与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纺织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包含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方向、纺织品加工技术方向、染整技术方向等三个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纺织工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纺织及相关企业、科研、教学等部门从事纺织品设计开发、纺织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纺织品检验与贸易、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具有经营管理初步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纺织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对纺织品设计、纺织品基本加工技术及深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1、掌握纺织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纺织品生产技术;3、具有纺织新材料、新产品设计应用开发的能力;4、具有从事纺织品及其它外贸业务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能力;5、具有适合现代纺织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6、具有纺织品生产管理及营销方面的能力。 主干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纺织助剂化学、纺织加工化学、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纺织品设计学、纺织染整技术。 毕业生去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在纺织工程及相关专业、方向继续深造,也可以在国家机关、检验贸易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纺织工程方面的研究、设计、生产管理、检验与贸易等方面的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