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本内苏铁目 |
释义 | 本内苏铁目,古植物。亦称本内苏铁目。铁树纲的一目。茎有的粗而短,为叶柄残存的壳所包被;有的细而分枝,枝平滑。羽状复叶,与现代的铁树相似。生殖器官大多数为两性花,顶生,或分布在柱状茎的周围。生存于晚古生代(?)至晚白垩世。 简介裸子植物已绝灭的一个目,又称拟苏铁目,外形和乔木状的苏铁植物相近似:茎球状或柱状;叶羽状,聚生于茎顶;种子裸露,生于大孢子叶上。但是本目具双唇型的气孔器和结构特殊的孢子叶球,与苏铁目不同。通常,本目、苏铁目和五柱木目一并列入裸子植物亚纲,也有人为本目建一本内苏铁门(Cycadeoidophyta)或本内苏铁纲。本目内含两科,即拟苏铁科(Cycadeoidaceae)和魏兰德科(Williamsoniac-eae),拟苏铁科也可称为本内苏铁科(Bennettitaceae)。 本目特殊的孢子叶球,很少有单性的,多为两性的。例如早白垩世拟苏铁属的孢子叶球,下部有许多螺旋状排列的苞片,仿若花被。孢子叶球中央有一锥状体,大孢子叶密生其上。每一大孢子叶具长柄,顶端生一胚珠。大孢子叶间着生不育的间鳞片。小孢子叶常为鳞片状,着生于锥状体的周围,基部连接成环。小孢子囊为合囊或复合囊,位于小孢子叶的腹面(见图)。 本目具一次羽状复叶,其小叶或小羽片有多种多样的形态,而着生的位置又各有不同,因而分别按侧羽叶、异羽叶、耳羽叶、肋羽叶、网羽叶和毛羽叶等各种属型加以描述。 本内苏铁目因具聚合的小孢子囊,与古生代种子蕨的花粉器相似,其结构形似被子植物的花,曾一度被误作被子植物的祖先。现在证实其种子仍是裸露的,故此说已被否定。 本内苏铁目在早二叠世已有出现,但中生代早期为其极盛时代,至早白垩世绝灭。 兴盛时代三叠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 发展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繁盛时期从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苏铁目和本内苏铁目最为繁盛,广布全球。银杏植物和真蕨纲的薄囊蕨也很繁盛。种子蕨纲(除开通目发育于整个中生代外)多繁荣于三叠纪。松柏植物在侏罗纪和白垩纪为数较多,到晚白垩世出现大量现代的属。被子植物出现于早白垩世,到晚白垩世大发展,代替了蕨类、苏铁和松柏植物,进居优势地位。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