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本来面目
释义

成语资料

【成语】本来面目

【注音】běn lái miàn mù

【解释】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人与事物。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谜语】化装之前

【英文】original(real,unmasked) appearance(character)

【日语】本来面目

【相近词】庐山真面目、真相大白、原形毕露、返璞归真

【相反词】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不露声色、乔装打扮

【同韵词】规行矩步、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生息蕃庶、无孔不入、丹心如故、自立门户、烟霞沉痼、折鼎复餗、适时应务、向上一路

成语出处

1、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

2、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宋·苏轼《老人行》诗

成语故事

佛教禅宗六代世祖慧能从小听人念诵佛经,心中有所觉悟,就到黄梅县东禅寺投奔禅宗五世弘忍大师学习佛法,被秘密授与祖师衣钵,连夜逃到南方,遇到僧人慧明,要求讲佛法。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成语示例

1、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2、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西蒙诺夫《焟烛》

3、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夏鼐先生,1984年在《什么是考古学》文中说,考古学和利用文献记载进行研究的狭义历史学不同,研究的对象只是物质的遗存,但两者同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4、直到"举鼎"之后,徐策看他已长大成人,勇武过人,已具备了为父报仇的条件,便借着让他观看薛家历代真容,启发他为父报仇的意志,直到这时,徐忠才不是徐忠,恢复了薛蛟的本来面目,时间的"跳越"才得以"名符其实"地最后完成。

5、日本民俗学家后藤兴善先生说:"在民俗学上,决不否定文献记录作为资料的价值,但是要把文化较低的,落后的庶民的实际生活作为研究的第一位资料,要把采集这些资料作为民俗学的第一步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到民俗学的本来面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1: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