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黄柳麦蛾 |
释义 | 种名:大黄柳麦蛾 种拉丁名:Compsolechia temerella(Zeller) 国内分布:东北 国外分布:欧洲 形态特征成虫翅展12 mm左右。头顶和颜面被灰色和褐色片状鳞紧紧包住。触角黑褐色,有白色环。唇须细长,镰刀形,侧扁;第二节细长,光滑,末端尖,超过头顶。前翅灰褐色,有光泽,近端部1/4处有1条黑褐色宽横带,横带以外的前缘和外线上有黑褐边。后翅淡灰褐色,缘毛长。幼虫体长 10 mm左右,头宽 0.75 mm。头部黑色,前胸背板淡黑褐色,胸足及前胸节的毛片黑褐色中胸节的毛片比前胸节的稍淡,后胸节的毛片比前胸节的更谈。腹部的毛片及肛土板与体色相同,呈黄绿色。蛹体长 6 mm左右,宽 1.9 mm。黄褐色,胸部色深。全身密被绒毛。蜗末端有臀棘多根。 生物学特性在黑龙江带岭地区,6月上旬发现个别幼龄幼虫活动危害,到中旬普遍发生,6月末幼虫老熟化蛹,7月上旬成虫羽化。幼虫危害很普遍,幼树枝梢几乎都被害。被害的树梢嫩叶全部被丝交织在一起,使叶片不能开展。幼虫在内取食,排泄,直至化蛹。幼虫不活泼,也不转技危害。成虫上午羽化,不活泼,也不趋光。 防治方法1.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加强经营管理,增强树势,合理密植,创造适于树木生长而不利于麦蛾发生的环境条件。 2.加强苗木检疫。如松芽麦蛾是以幼龄幼虫在被害针叶蛀道中越冬的,因此,要加强对调运苗木、接穗的检验,防止此虫进一步蔓延扩散。 3.对以卵块在枯枝上越冬的麦蛾,可利用冬季农闲时,组织劳力,剪除干枯枝,以消灭越冬虫卵。 4.成虫羽化盛期末、产卵前,用 5%敌敌畏插管烟雾剂,用药量 15 kg/ha,可以杀死大部分害虫。也可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5.于幼虫初孵期及幼虫转移危害期,向树冠及技梢喷洒 50%杀螟松乳油 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规0一I侧0倍液,如大面积发生时,可用飞机喷洒上述农药1:50一100倍液。 6.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据调查,麦蛾幼虫跳小蜂对挑条麦蛾幼虫的寄生率高达。 50一规%。蛹有寄生蝇、姬蜂、小茧蜂等。对天敌可普遍加以保护,对于有利用价值的可作进一步研究和利用。 7.对杨树麦蛾可于 5月上旬喷射 100亿抱子/g苏云金杆菌 200倍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