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豆白绢病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病名 : 大豆白绢病 病原类别 : 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称及分类地位 : 有性阶段为Pellicularia centrifuga(Lev.)Bres.担子菌亚门。无性阶段为Rhizoctonia sasakii (Shira) Mats. Centrifuges (Lev.) Ful.半知菌亚门真菌。 形态特征 : 菌核初为黄色、暗褐色,球形,直径0.5-1.5mm。担子梗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色,9-20×5-7μm。担孢子倒卵形,基端稍尖,无色单胞,5-10×3.6-6.0μm。 生理生化特征 : 萌发适温为32-33℃,最高38℃,最低13℃。最适pH5.9,在pH1.9-8.4间均可发育。 危害对象 : 大豆。 分布 : 分布于四川、贵州、江西、台湾等地。 危害部位 : 茎、叶。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年菌核成为初侵染源。 危害症状病株生育不良,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茎基部缠绕有白色菌丝,后期逐渐变褐,并生有褐色小米粒状的菌核。 防治方法进行轮作,施用石灰等措施可减轻发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