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鼻真鲨 |
释义 | 概述学名 Carcharhinus altimus by: 鱼类生态进化研究室 命名者(Springer, 1950) 栖息深度 25 - 500 公尺 中文名大鼻真鲨 有毒鱼类 否 科中文名真鲨科 经济性 是 科号科名F029 Carcharhinidae 食用鱼类 是 中国大陆名 大鼻真鲨 模式种产地Off Cosgrove Reef, Key West, Florida, USA, depth 95 fathoms 观赏鱼类 否 俗名 大沙、大鼻白眼鲛、高翅真鲨 世界分布全球性 台湾分布东北部 最大体长300 cm 栖息环境大洋、深海、礁区、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种异名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 Carcharhinus galapagensis, Carcharhinus obscurus, Carcharhinus radamae, Carcharinus altimus, Carcharinus radamae, Eulamia altima 参考文献台湾鱼类志(沈等, 1993);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Springer, S. 1950 Schwartz, FJ 1983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杰编Shih-Chieh Shen ed. 1993 Anderson, RC etc. 1996 朱元鼎,孟庆闻等编2001 典藏标本NMMBP04707 . 英文俗名Bignose shark; Knopp's shark 濒危状态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形态特征体呈纺锤型。头宽扁。尾基上下各具一凹洼。吻短而圆钝。眼圆,瞬膜发达。前鼻瓣发达,具一宽三角形突出;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颌齿侧扁,三角形,边缘具细锯齿,齿尖略外斜;下颌齿较窄而直立,边缘具锯齿,基底宽。喷水孔缺如。背鳍2个,背鳍间存在隆脊,第一背鳍中大,鳍高大于基底长,起点与胸鳍内角相对,后缘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稍后于臀鳍起点,后缘斜直,后角尖突;胸鳍大型,镰刀形,后缘稍凹,外角钝尖,内角钝圆,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钝尖。体背侧灰色,腹侧灰白;除腹鳍外鳍尖均为黑色;胸鳍内角亦为黑色。 栖所生态栖息于温、热带近海和外海中、底层水域的大型鲨类。通常巡游于大陆棚或岛坡边缘的海域,除幼鲨活动于较浅水域外,一般皆活动于80-225公尺深处。主要掠食硬骨鱼,其它鲨类、魟类及乌贼等。胎生,一胎可产下3-15尾幼鲨,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70-90公分。 地理分布分布于全球各温、热带水域。台湾东北海域可见其踪迹。 渔业利用主要以底拖网、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余物制成鱼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