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白菜小地老虎 |
释义 | 病名大白菜小地老虎 病因以小地老虎幼虫危害。成虫体长16~32毫米,翅展42~54毫米,深褐色,前翅由内横线、外横线将全翅分为3段,有明显的肾形纹、环形纹,棒状纹和2个黑色剑状纹;后翅灰色无斑纹。卵长0.5毫米,半球形,表面具纵横隆纹,初产乳白色,后出现红色斑纹,孵化前灰黑色。幼虫体长37~47毫米,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臀板黄褐色,具2条深褐色纵带。蛹长18~23毫米,赤褐色,有光泽,第六至七腹节背面的刻点比侧面的刻点大,臀棘为1对短刺。 流行情况又名地蚕、土蚕、黑土蚕、黑地蚕。年发生6代,可全年繁殖为害,无越冬现象。成虫夜间活动,交配产卵。成虫对黑光灯及糖醋酒液等趋性较强。幼虫共6龄,三龄前在地面、杂草或寄主幼嫩部位取食,为害较小;三龄后白天潜伏在土表中,夜间为害,行动敏捷,虫量大时相互残杀。老熟幼虫有假死性,受惊扰后缩成环形。小地老虎喜温暖潮湿环境,发育适宜温度13~25℃。常年灌溉地区,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黏壤土、沙壤土地块均适宜小地老虎发生。尤其在早春菜田及周围杂草多,蜜源植物多,可为成虫提供较充足的补充营养和适宜的产卵场所的地区,此虫很可能大发生。 症状幼虫啃食幼苗近地面茎基部,后期可将其咬断,致菜苗或菜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毁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