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达正奎 |
释义 | 百科名片达正奎,今年已经65岁。1995年,达正奎高票当选红青海省湟源县土湾村党支部书记,是青海省湟源县年龄最大的村党支部书记,截止2010年达正奎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已经奋斗了整整14个春秋。 工作成绩湟源县西南30里外的红土湾村,因为背靠着一座红土山而得名,而真正让红土湾村出名的却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达正奎。 已经65岁的达正奎和村"两委"班子团结一心,结合红土湾村的实际情况,带领群众大力发展以建筑业、种养殖业、集镇商贸业为主的多种产业,走出了一条偏远山村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之路,红土湾村也由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山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 达正奎,除了是红土湾村的党支部书记外,名声在外的是老板的身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达正奎就已经是湟源县数一数二的建筑老板了,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村致富能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人。富裕起来的达正奎,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红土湾和父老乡亲们,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成为他当时最大的心愿,为此,他把村里的100多名富余劳动力吸纳到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务工,很快就拉开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序幕,红土湾村也随之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达正奎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关注,这也恰巧和达正奎想积极入党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上级党组织的悉心培养和他自己的积极努力下,1986年,达正奎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达正奎,思想境界得到了更高的升华,在搞好自己建筑业的同时,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红土湾村的各项事业中。一方面他积极为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出力,先后投资30多万元无偿为红土湾村修建了彩门、电视卫星接收站、健身广场、红山公园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他着重加强对建筑工人的培训,只要是在他的建筑公司务工的人员,都被培养成了身怀建筑手艺的致富能手。经他培养的瓦工、电工、钢筋工、木工等达100多名,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同时他还给这些务工人员免费发放了手扶拖拉机、摩托车、电视机等生产和生活用具,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生产生活水平。 达正奎同志致富不忘众乡亲,一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行动,得到了红土湾父老乡亲们的一致肯定。1995年,达正奎高票当选红土湾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有着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达正奎知道,一个集体要想有长期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为此,他和村两委班子根据红土湾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财务公开制度、村民委员会报告工作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等"五项制度",民主管理五项制度的建立,不仅为红土湾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红土湾村也成为了湟源县积极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工作的领头村。 达正奎常年在村上和建筑公司之间奔波,一方面要负责村党支部的全盘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建筑公司的生意,难免会出现一些的冲突,这常常让达正奎左右为难。一面是红红火火的建筑生意、一面是红土湾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孰轻孰重需要达正奎做出抉择。2006年,在建筑市场上摸爬滚打了20年的达正奎,告别了心爱的建筑事业,放弃了每年数百万元的收入,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红土湾,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了红土湾村的各项建设事业中。 “有女儿别嫁红土湾,红胶泥里不见路”这句顺口溜,是以前红土湾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真实写照。2006年,全身心投入到红土湾新农村建设的达正奎,首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村庄道路硬化工作上,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当年红土湾就高标准的完成道路硬化任务4.7公里,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前。紧接着,达正奎又马不停蹄的跑遍了县委、县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单位,积极争取建设项目,湟源县一副县长说,老达往我这跑的次数比秘书都勤快,县委县政府的许多办公室都快要成了他达正奎的办公室了。在达正奎的带领下,红土湾村在完成了全村道路硬化、照明线路改造、人畜饮水工程、电视电话入户等项目的基础上,先后投资503万元,相继建成了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为一体的村委会办公楼,占地5600平方米的红山生态公园,占地5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同时,修建大型沼气站一座,新建标准化畜棚80栋,卫生厕所136座、高标准蔬菜储藏窖100个,安装路灯26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人均收入由1995年的560元增加到现在的3750元,红土湾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达正奎认为,红土湾地处偏远,气候寒冷,要想村庄有长足的发展,必须要制定科学发展的思路,思路对了,才能有出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为红土湾村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使达正奎的发展思路变得无比敞亮。每次组织党员学习之前,达正奎首先要先进行预习,手捧着科学发展观教育读本,常常令达正奎爱不释手,每每看到重点,他总要掏出钢笔仔细标注,以便加深印象,在党员学习会上重点学习。在达正奎的精心组织下,红土湾村建立健全了党员学习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树立了党员率先发展、带动致富、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发展思路。如今,红土湾村的党员干部政治素质高,思想观念新,致富本领强,发展闯劲大,他们积极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出谋划策,真心实意为乡亲们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一致拥护。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达正奎的发展眼光看的更远了,红土湾村的发展思路也更加开阔了。如今,集镇商贸业、建筑业、种植业、养殖业已经成为红土湾村的四大支柱产业。乡亲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水果、蔬菜、服装等各种日用品和化肥、地膜等各种农用物资,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红土湾村及附近村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而每年外出搞建筑的一百多名“匠人”,带来的也是近二百万元的收入。随着村庄改造"三集中"工程的实施,红土湾村将逐步形成用种植业来推进养殖业,用养殖业的收益来增加群众收入的农村经济循环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正如湟源县委组织部长对达正奎同志的评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岁月的年轮已经爬满了达正奎那饱经风霜的脸颊,但这位年逾花甲的村支书却依旧是那样的雄心勃勃,他把全部的精力献给了红土湾,他带领着红土湾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没有达书记,哪儿有红土湾的今天!”是乡亲们一句朴实的心里话,也正是对达正奎的最好评价,正是他这种情系山村、服务群众、勇于创新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也迎来了红土湾村科学发展的明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