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达磨遮提 |
释义 | 缅甸白古王朝的君王。又译达磨悉提。原为蒙族僧人,后返俗,辅佐信修浮(Shinsawbu; 1453~1472在位)女王,并被选为女婿。西元1472年,女王以年老而决意退位,乃由达磨遮提继承王统。即位后,除积极从事国家建设外,亦重视佛教的发展,尝遣使至印度佛陀伽耶,求取菩提树及佛寺图样,作为白古佛教建筑的模型;又以四倍的黄金赎回瑞大光塔(即仰光大金塔)的领地,并于白古城建筑了瑞古佳(Shwekugyi)及恰旁(Kyaikpon)两座佛塔。 此王对佛教最大的贡献,是改革、统一了当时缅甸南方的佛教。按缅甸自蒲甘王朝建立后,即有缅甸僧团及锡兰僧团的对立。不久锡兰僧团又分裂为三派,彼此相互对抗。十五世纪中叶,更由于民族之间的对立,上座部教团更形复杂。王登基后,即召集各派长老会议,计划改革教团,乃于1475年选派二十二位上座比丘及其弟子二十二人,前往锡兰大寺重受比丘戒。僧团返国后,王选择适当场所,创设‘结界’之地,定名为‘迦梨耶尼结界’(kalya^ni^si^ma^)。此后,一切依锡兰大寺的制度,举行如法如律传戒的仪式。约经过三年,规定国内各旧派的比丘,均须重新受戒,合归一派。对于不合法的比丘,皆令舍戒返俗。自此缅甸南方佛教重归统一,和合清净。王为记载此事,于 1476年立‘迦梨耶尼结界碑铭’,碑铭共十块,高约八公尺,两面刻文。其中,两块为巴利文,八块为蒙文。该碑铭为缅甸早期佛教史上最珍贵的文献,现存于白古附近一佛寺中,略有残毁。 又,达磨遮提王亦为严明的法官,遗有‘达磨遮提判卷’(Dhammazedi Pyatton),至今犹存。(取材自净海《南传佛教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