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存在与实体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 者:聂敏里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1版 次:1 页 数:440 字 数:330000 印刷时间:2011-12-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61786970 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存在与实体》是国内第一次专门针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核心卷,分章按节加以解读诠释,疏通文理,辨析概念,廓清误解,依据对核心卷的深入考察,明确表达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核心的基础概念“实体”的作为个体含义。自成一家之言。 一直以来,当我们谈论亚里士多德的时候,我们总会说起形而上学,那么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西学东渐近百年,这个问题似乎从来没有讲清楚。解决这个问题有许多途径,其中一条道路就是首先从文本事实说起,《存在与实体》的任务就在于此,在作者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学术之途。《存在与实体》的出版,将会为汉语学界的亚里士多德的专门研究树立一个值得称道的标杆。 内容简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Ζ卷,连同紧跟在它后面的Η卷、Θ卷被称作《形而上学》的核心卷,而Ζ卷是核心卷的核心。 《存在与实体》解读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的1-9章。作者依据亚里士多德问题的发展逻辑,分篇章依次解析,并做了详细的预备,还附以亚里士多德原典的相关篇章的翻译注释。 在《存在与实体》中,作者采用了整体论的研究方法,对Z卷的关键,“实体”问题,坚持了“是其所是”的提法,并重新完善了“实体即个体”的观点。另外,作者也力图将对Z卷的研究建立在同亚里士多德其他著作文本的思想互文关系中,以避免孤立。这一方法具体的体现就是,《存在与实体》在处理Z7-9的过程中引入了对《物理学》Α卷全部九章内容的详细分析和考察,以期建立起它和Z卷、特别是Z 7-9中的思想的内在关联。 《存在与实体》最后附有相关章节的翻译和注释,亦为国内最新也是比较可靠的《形而上学》重要章节的译文。 作者简介聂敏里,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为《纯化知识——亚里士多德知识学说研究》。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获得教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现在学术专业职称为副教授。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方面有专门造诣,开设有多门研究生专业课程,并长期教授研究生古希腊语。博士学位论文于1999年获香港中文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奖励,并于2000年获第一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因教学成绩优异,获第九届霍英东奖教金青年教师教学奖。2005年11月到2006年6月,获希腊奥纳西斯基金会邀请赴希腊进行学术交流,访学于希腊克里特大学哲学系。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本质主义、 功能主义和自然目的论(代序) 引论 19 第一章 《形而上学》一书的基本构成 和Ζ卷在《形而上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 Z卷的基本结构和我们的研究计划 第一部分 预备 第三章 to\\ o)/n的多种意义(《形而上学》Δ 7) 第四章 存在本身的结构原则(《范畴篇》第1-4章) 第五章 《范畴篇》中的实体理论(《范畴篇》第5章) 第六章 存在的核心意义理论(《形而上学》Γ 1-2) 第二部分 Ζ 1-6研究 第七章 实体问题的提出(Ζ 1) 第八章 实体的合法候选项的确定(Ζ 2-3) 第九章 什么是“是其所是”?(Ζ 4-5) 第十章 “是其所是”和个体事物的同一性(Ζ 6) 第三部分 Ζ 7-9研究 第一篇 预备的研究 第十一章 对Ζ 7-9的文本特殊性的阐明 第十二章 新存在观的奠立(《物理学》Α 1-2) 第十三章 对巴门尼德存在观的批判 和对生成概念合法性的论证(《物理学》Α 3) 第十四章 亚里士多德对生成的结构分析 (《物理学》Α 4-6) 第十五章 亚里士多德对生成概念的分析 (《物理学》Α 7〔附Α 8-9〕) 第二篇 正式的研究 第十六章 对形式在生成中的在先性的阐明(Ζ 7) 第十七章 对形式不被生成的阐明(Ζ 8〔上〕) 第十八章 对形式和质料不相分离的阐明(Ζ 8〔下〕) 第十九章 对形式和质料不相分离的再阐明(Ζ 9) 附录 附录一 《范畴篇》第1-5章 附录二 《形而上学》Γ 1-3 附录三 《形而上学》Δ 7-8 附录四 《形而上学》Ε 1 附录五 《形而上学》Ζ 1-9 附录六 《物理学》Α 1-9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