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磁振造影 |
释义 | 磁共振像影术 发明人 「磁共振像影术」(简称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M:magnetic 磁 R:resonance 共振 I:imaging 造影术 是由劳德伯( Paul Lauterbur ,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化学教授)及曼斯菲( Peter Mansfield ,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教授), 并于2003年获得的诺贝尔生理暨医学奖. MRI 是 1970 年代劳德伯教授无意中发明而进一步研究出来的。当时他在纽约州立大学 Stony Brook 校区化学系当助理教授,因研究经费不足,所使用的仪器是另一位教授送给他的旧核磁共振仪,磁场不均匀,常常一个信号分裂成二个,他想尽办法要使磁场变成均匀一致,却无计可施。后来曼斯菲利用劳德伯的研究成果,运用数学及电脑的分析,并开发出「回波平面影像术」( echo-planar imaging ),这些改进使 MRI 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出清晰的人体器官影像, 1980 年代才被医学界应用来做诊断及研究工具。 磁振造影的原理 将人体摆放在强磁场中,用电磁波使体内水分氢原子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电脑处理后,就成为可供医师观察体内状况的 MRI 影像。MRI 能呈现具体的多方向切麵影像。它对脑部、颈部、嵴椎嵴髓、心脏血管、腹部器官、关节……等处的病变,包括肿瘤、退化、萎缩、损伤、发炎、先天性异常……等状况,都有优良诊断功能。 磁振造影利用磁场原理,使仪器改变体内氢原子的旋转排列方向,原子核就会释放吸收的能量,能量激发后放出电磁波信号,再经由电脑分析组合成影像,就是一般看到的 MRI 影像。磁振造影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磁场中以无线电波脉冲来改变区域磁场,激发人体组织内氢原子核的共振,而人体不同的组织,便会产生不同的磁矩变化讯号,再经过电脑处理,便可以呈现出人体组织的切麵影像。至于磁振造影的磁场强度,则是以Tesla(特斯拉)磁场单位表示。 影像医学发展史 年代 大事纪 1895 德国物理学家仑琴发现 X 光 1896 爱迪生製造 X 光透视机 1898 居裡夫妇发现钋及镭 1901 仑琴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奖 1903 居裡夫妇得第三届诺贝尔物理奖 1934 Irene Curie 及 Frederic Joliot (居理夫妇的大女儿及女婿) 因製造人工同位素,得诺贝尔物理奖 1949 美国医师 Howry 建立初步超音波仪器 1952 发现核磁共振现象的 Bloch 和 Purcell 获诺贝尔物理奖 1971 首部头部型 CT 在英国发明 1972 首部 CT 在美国展示 1977 首部 MRI 问世 1978 台湾引进第一部 CT (台北荣总) 1979 CT 发明人英国的 Hounsfield 及 Cormack 得诺贝尔医学奖 1985 FDA 核准 MRI 临床使用 1989 台湾引进第一部 MRI (台中荣总) 1991 发明核磁共振高解像技术的 Ernst 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5 PET (正子摄影)由 FDA 认可临床使用 2002 发明核磁共振三度空间解像的 Wuthrich 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3 MRI 发明人 Lauterbur 和 Mansfield 获诺贝尔医学 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 电脑断层摄影 MRI :Magnetic Resonence Imaging 磁振造影 PET:Positron Emission 正子摄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