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创业向孔子学什么
释义

I S B N :9787546316277

作 者:刘克苏

出 版 社:吉林出版

出版时间:2010-01-01

版 次:初版

开 本:16开

包 张:平装

————————————————————————

靠孔门论语,办千年老店(代序)

:《论语·儒商》代序 谈创业,谈企业管理,必须把世界五百强搬出来。但是五百强中,百年老店不多。多数撑不了多久,也就十几年、几十年时间。更让人神往的是百年老店,一时风光不算什么。要是有人说现在有一家千年老店,是不会有多少人相信的。

“孔家店”开办两千五百多年了,还没有倒。它时兴时衰,兴的时候多。衰也是衰而不亡,气脉总是通的,没有真正断过。现在又有复兴的气象了。比方“和而不同”四个字,作为中国的基本外交国策,还在用。很多企业也在用,作为基本的管理理念,对内对外都用。就是说,对内对外都寻求共识,讲究共赢,也保护个性,鼓励出新。这样就比较经久,不容易落伍。

这种经久不衰的奥秘,记载在《论语》里面,因此古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大到天下,国家,小到组织、企业、个人,《论语》都可以派上用场。为什么呢?因为《论语》从个人学习修炼讲起,一直讲到天下的治理,有一整套办法。可以称为“通典”。

世界上的通典,都不容易落伍。不但不落伍,往往还是未来的指针。譬如西方国家最流行的《圣经》,就是通典。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好多书印出来没几年就淘汰了,但是《圣经》一直长销不衰,人手一册、人手几册的情况很多。这本书好比是一家知识企业千年老店,或者说是一种“知本”,知识的老本。西方人天天吃这个老本,开许多新业。在中国,这样的老本也有,黄金三部曲[1]就是,《论语》就是。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力量了:董事长不在,总经理换人,店子照样开,使命照样传承,一千年、几千年往下传。《礼记·学记》最后总结说:“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就是这种“通”的境界,不在乎硬要一个店面,一个经理名头,一个老板印章,一份合同,一笔业务,才可以运转,而是怎么都可以转。比如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板,他推辞不掉开发自我、设计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推销自我等个人理财业务。当然他也是自己这个“一人店”的打工者。记者是无冕之王,市场经济中的每个公民,也是一个无名之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礼记·中庸》)商道无所不在,《论语》到处可用。

《论语》是通典,好比交通干线网,“四通八达”。专典则好比支线网,说句玩笑话是“一通两达”。干线网总是不容易动的,老是动,会伤元气。支线网多动一些关系不大。特别是微循环的支线,变动就比较多。干线网旁边的企业、组织换来换去,今天成立了,明天取消了,但是干线网总是在那里。要想富,先修路,最先修干线,是定大盘子的。大盘子定了,再定中盘子小盘子。一个企业也是一样,先定大盘子。大盘子不要轻易动。今天造飞机,明天不造飞机了,改造饮料,后天饮料不造了,改造电脑,这样的企业创新,折腾几下就没命了。

通典管大盘子,管总体创新,管方向,管骨髓,管命根。这就是为什么通典不容易淘汰的缘由。百年老店,贵在于通。常通常新,不通不新。通典不可不读。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弟子的门徒,把孔子的话集中起来,做成一本书,就是《论语》这部通典,里面也有一些话是弟子说的。

为什么取名《论语》呢?说法就多了。汉英对照的《大中华文库》里头收了英国人韦利(Arthur Waley)翻译的《论语》,英文名采用The Analects,是“文选”、“论集”的意思。

杨逢彬先生为《大中华文库·论语》做前言说,《论语》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世界上除《圣经》外,印数最多的就是《论语》了。2002年11月国际儒商大会上发表的《上海诚信宣言》,基本精神都是取自《论语》。大概可以这么说:孔家店即使找不到,按照《论语》精神开办企业,却为社会所必需,所欢迎。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财富,至于这个企业姓孔还是姓别的还在其次。这样说的话,孔家店可能就多了,而且越多越好。也可以把孔家店当作经办企业的“标准店”,一个模范企业,一个设想,一个蓝图。

现在就来看看这张蓝图的设计思想。

但进入之前,还想顺便老实交代本书的体例——对于《论语》每一节,末学都按照“试译”、“试注”、“体会”三层来展开,都不是定论,而是学习过程的阶段性汇报,以求孔子在天之灵明察。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扪心自问:我明白孔子吗?虽说心向往之,但自己眼下还没有变成孔子,怎么能知道孔子的深意呢?怎么知道孔子说这话时的想法呢?所以,只能试译、试注,谈点体会罢了,连“心得”也谈不上,实在不敢说有所“得”。

[1] 黄金三部曲,指《论语》、《老子》、《金刚经》。

————————————————————————————————————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工商学院教授,在北京与朋友一起参与创业活动。在山东工商学院开设《中外文化经典导修》《儒商及儒商精神》课程,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并鼓励学生自我设计、自行创业。——————————————————————————

目录

靠孔门《论语》,办千年老店(代序)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力

尧曰第二十

正文摘录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试译:孔子说:“先看看一个人做什么,再考查他怎么做,然后细细体察他最乐意什么。这样一来,他怎么藏得住呢?他怎么藏得住呢?”

试注:视是直视,直接看。直接看什么?看“其所以”。其是某某,是一个人,是他、他们。以是做,“所以”是“所做的事”。观是进一步看,多看几个方面,这里是看做事的方法。察,更仔细了,用心体察,心灵上要有沟通,体会到人家心里的喜好,人家乐意什么,什么最让他安心、安然、安泰,这个难以觉察。因为乐意的事不一定做,心里想想而已是常有的。为什么?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心想事不成,事与愿违,要么是外缘不具备,要么是自己的愿望不切实际,或者内因外缘都有问题。很多人为了谋生,总要做一件工作,这是“所以”;工作方法,是“所由”;谋生之外,还有自己最乐意的事情,是“所安”:譬如麻将、绘画、音乐、旅游、自由软件编程,因人而异。工作是酷刑,但是不得不做。下班后是天堂,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往往也成就最大。焉是“怎么能”、“如何能够”。廋(sōu)是隐藏。

体会:知人善任,这里讲“知人”,有三个办法,一层比一层深。老板选员工,员工选老板,都可以用这三个办法。但是要用好也不容易,心里还要有杆秤,懂得轻重,知道好丑。我们常常也察言观色,套人话头,猜测人心,最后都搞错了。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出发点不纯正,考虑自己多,考虑别人少。一句话,就是没能做到“思无邪”。思无邪而又加上孔子这三条,知人就容易了。甚至更进一步,像老子那样,“不出户,知天下。”(四十七章)为什么知天下人心?因为圣人心地纯净,不想别的,不想自己,“思无邪。”不想自己,心里只装着天下百姓,老百姓想什么、需要什么,一清二楚。这就是老子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四十九章)。做百姓的朋友,做大家的知音。朋友之间最相知,相知莫过是知音。知人并没有什么诀窍,无非一个诚信而已:“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拿这个问题天天问自己,才好。做员工的知音,从“所安”着手安排工作,其“信”最大,关系最铁,效益最好。安排安排,不安不排,能安则排。这样安排之后,就不要管了,老板自己也“安”了。为什么?因为老板所安,应当没有别的,只是以员工的所安为“安”。《老子》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儿子》讲“老板无常安,以员工安为安”。否则你排了工作,他心里又不安,你如何能安?一边工作,一边惦着麻将,一有空就钻研麻将,工作能过得去就行,能糊口就行,精力如此分散,什么也做不好。因此《儿子》又说:“工作安排,安心为上,报酬次之。”

当然啦,安心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个人,无论老板还是员工,眼下的所安不一定是真正的所安。这个问题大了,暂且放下。藕益大师说:自己的所以、所由、所安都到位了,别人的所以、所由、所安也就容易看清了。知人要从知己做起:“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5.21)这样,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见《庄子·秋水》),也许就有解了。

2.12子曰:“君子不器。”

试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试注:器是器物,器具。一个碗,一个盆,一把钥匙,一个箩筐,宽一点讲,一门手艺,一套方法,一块地皮儿,一个字眼儿,都是器。这个器字,周围有很多口,像器具的口,当中一条犬。表示很多器具,有狗在中间守着。君字下面也有一个口。这个口不是器物,而是发布命令的口,是金口玉牙、一诺千金的口。君字上面是个尹,表示治理。尹的甲骨文,是一只手拿着笔,笔是中间往下的那一撇,上头那几笔表示手。君临一国,君临天下,用笔用口,正所谓君子动口也动手。动手不是拿家伙打人,而是拿笔签字,批阅文件,发布政令。

体会:常有人担心,学孔夫子会不会变得拘谨?礼尚往来,唯唯诺诺的。这个担心,只消孔夫子四个字就打发了:“君子不器。”器物是东西,“君子不是东西。”南怀瑾先生爱开玩笑,在《论语别裁》里引出这句怪话。这种怪话再往下讲,就是仿照《金刚经》的套路:“所谓君子,即非君子,是名君子。所谓器,也不是器,这就叫做器。”想拿一个东西、一个框框“框住”君子,那不可能,君子洒脱得很。连君子都不是君子了,东西还是君子吗?想框住我,没门。君子风度一下没了。真人不露相,打灯笼找君子找不着。迎头碰上一个莽汉,一点君子风度也没有,大咧咧的,粗鲁鲁的,就小看了:“嗨,小人一个。”眼珠子往下一转。不过讲究礼让的孔夫子有话:“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孔子家语·王言解》)当仁不让(15.36),不是唯唯诺诺的,叫人一眼就看出君子风度的。一个故事流传很久了,这里我们略去真实姓名。说的是北京大学一位大教授,世界有名。有些北大的学生不认得他。一次在北大校园里遇着了,学生很客气,说:“老乡好,要帮忙吗?”“啊,谢谢!”老教授回答,继续走路。也难怪,这位大教授穿着跟进城卖菜的老乡一样,神情也老实巴交的,脸上皱纹又多,看不出什么文采来。

《易经·系辞》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孔子的话,因为《易经·系辞》是孔子做的。形而上者,就是无形者;形而下者,就是有形者,因此孔子系辞中又说:“形乃谓之器。”“道”只有一个,“器”有很多。道不是一个器,但是有一切的器,或者说可以变化一切的器。变化,是可以变出,也可以变掉:“化而裁之谓之变。”(《周易·系辞》)像孩子们玩沙堆一样,堆一个金字塔,推倒,又堆一堵城墙,推倒。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是一个器。国君只管说话签字,具体事情让诸位大臣去干。君子是通达之士,到处去得:“推而行之谓之通。”(《周易·系辞》)企业经营是多元好还是一元好?这个问题可能没意思。君子不是一把专用钥匙,他是万能钥匙。万能钥匙还不行,因为还是一个器,君子比万能钥匙还通达,可以穿墙过壁。这样说就神了,开始跳大绳,“百鬼速出,急急如律令!”总的意思是不要小器,不要钻到牛角尖里出不来。要有把牛角尖钻穿的劲头。能进能出,才是君子。现在大学最推崇通才教育,跟孔子的话相通。古时侯的君子,当代的大学生,大老板,都要做有道之士,要以道容器、以道制器、以道御器,又能以器通道、以器悟道、以器得道,才能游刃有余,把事业做大:“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否则,光有器,光有一门专业一个产品,别的专业别的产品一窍不通,这一门专业这一个产品肯定不通,那是行不通的。通,就要上互联网,到处乱窜。

这些道理,《易经·系辞》连贯讲起来就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大事业是富有的,一个器装不下。“富有之谓大业。”(《周易·系辞》)道也可以说是大器。“管仲之器小哉!”(3.22)孔子觉得管子小器,装东西不多。学生没本事,还在学,还不成器;学了一技之长,是个能人,成器了;本事多了,各种本事通达了,各种技能相互为用、不相妨碍、贯通为一、时时出新了,就是大器。大器通道,大器不器。大器不是哪一个小器,而是哪一个器都不是,哪一个器都是。勉强可以拿孩子的沙堆打比方:沙堆不是金字塔,不是城墙;既是金字塔,也是城墙。但是实际上这种大器无法描述,不是沙堆。沙堆说到底还是沙堆,是一个器,可以看见,可以摸到,是海水、河水用石头做成的,千百年的冲刷磨打。道却没法看见,没法做成,因此《老子》说“大器免成”(四十一章)。“免”写做“晚”,就变作“大器晚成”。“化而裁之谓之变”,免变作晚,化而裁之也。晚成晚到什么时候?晚到猴年马月,六十亿劫,甚至像地藏菩萨那样等到一切众生统统成佛,还不算晚,也就“免成”了。

德鲁克(Drucker)被看作当代管理学之父。1946年他写了一本管理学开山之作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公司的概念》。一看书名,我们就明白:这是一本谈企业的书。但是德鲁克在1993年新版序言中开门见山:“《公司的概念》并非一本‘企业’论著。”为什么?因为它适用于一切组织,包括工商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第一章中,德鲁克直奔主题:自由企业体制不但要履行经济职能,还要承担重大的社会职责、政治职责。有点君子不器的度量,到底是大师。但是,企业界、管理学教学界、社会各界,有这种宽眼界的不多,他们把专业、行业分得很细,不敢越雷池,不许越雷池,所以总是做不大。

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试译:孔子说:“不懂天命,不能做君子;不懂礼仪,不能立身;不懂言谈,不能理解人。”

试注:知,就是行,是落实在行动中的真知。命,命运,天命。言,即言谈举止,言行。

体会: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性格决定命运,孔子五十对自己性格完全把握了,所以能够准确定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卓尔不群,和而不同,引领时代,成为旷代文化导师;对别人性格也洞察入微了,所以能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做生意,搞文化产业,如果能够进入孔家店水准,那是天福。至于佛家,则有宿命通,别人的宿命,一切众生的宿命,自己的宿命,都知道。

人靠礼立世。什么是礼?礼者敬也。敬己敬人。首先是敬己,尊敬自己,高看自己,相信自己有明德,有天命。天命之谓性,人的天性是伟大的,承载了天命的,肩负着天地万物人类使命的。什么使命?觉悟到自己潜能的无限,有如天地一样广袤,原子一样精微。既然我能这样,人人也都能这样,这就是敬人。敬己敬人,就是礼仪。敬自己,则自强不息;敬别人敬天地,则厚德载物。敬人者人恒敬之。人敬、自敬,立足于世,全靠这一套礼仪。礼仪在心,真心礼敬自己礼敬别人礼敬万物,自己就站得稳,立得住。礼,就是立。不知礼,没法立足。人不喜欢不自重、不自尊、不自立的人。因为不自重不自尊不自立的人,必定自傲、自卑;对别人也不会真心尊重,只会轻视、傲视、恐惧、盲从、迷信。对人无礼,对人失礼,总是自取其辱,在社会上难以立足,其实是对自己失礼,对自己无礼。刘邦对人无礼,商山四皓就躲到山上,不出来为朝廷效力。皇上不给人面子,人家也不给皇上面子。皇上不尊敬人,就是不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1.8),不自重,威望威信就没有了,人才都离开了。

为什么知即是行?因为知道了却做不到,等于不知道。我明明知道醉酒不好啊,但是照样醉。可见还是明明不知道。还需要醉生梦死几次,才能体验到,感悟到,才能断然戒酒。知就是行。第一,知命就是行命得命,就是顺命、制命、革命。孔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顺命、制命、革命三位一体,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样,知礼也就是行礼,也就是随礼、制礼、革礼。随礼是入乡随俗,入门随主。制礼是制定礼、运用礼、制约礼,而不为礼仪所困。革礼是变革礼仪,与时俱进。孔子说“生于今之世,返古之道,灾必逮夫身”(《礼记·中庸》)——当今之世还想恢复孔夫子时代的礼仪,那是孔夫子早就预言警告了的:此人不懂天时,墨守成规,要大祸临头了。第三,知言也是行言,也是得言、发言、忘言。懂得话语,就能做到。懂得别人的话语,就能正确对话,正确交往,正确行动。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知人,无以善任也。知言则知人,知人则善任。言谈就是行动,就是言行。

言为什么就是言行?因为言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它还表达行,体现行。或者正面体现,或者反面体现;或者全面体现,或者片面体现;或者直接体现,或者间接体现;或者公然体现,或者隐晦体现;或者抽象体现,或者具体体现。言为心声,即便想掩饰,也是一种表达,一种体现,甚至欲盖弥彰,欲纵故擒。真的知言,真的会听话,一定是知言行,听得出弦外之音,话外之意,辞外之行。《孟子·公孙丑上》说:“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告子问孟子:“孔夫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怎样才叫知言?”孟子解释说:“知言,就是知道片面的话、诐(pō)辞、偏颇之辞哪些地方没说到,知道花哨的话什么地方有陷阱,知道居心不良的话哪些地方偏离正道,知道推脱躲闪之辞那个地方说不通。话不正,是由于心不正,会危害国政;国政搞砸了,什么事都黄了。圣人要是再生,一定同意我的说法。”

《论语》开幕三句,谢幕三句,大有深意,值得背诵,值得回味,值得落实。

开幕三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谢幕三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一部《论语》,背诵这六句,也就差不多了,全部内容都在里面了。精髓是提倡学习,体验快乐,推崇知识,搞善知识经济。六六大顺,背得六句的有福了,行得六句的有福了。

六句创业宝训。六句《论语》走天下。

————————————————

严新画:圣者(孔子)

严新为画赋诗:

明圣不求善贾沽,庶生长志心作玉。

回春桃李满县花,创业垂统治学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