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5月1日) 丛书名: 文化与传播研究丛书 平装: 22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开本: 32, 32开 ISBN: 7810857185 条形码: 9787810857185 商品尺寸: 20.3 x 14.1 x 1.2 cm 商品重量: 240 g ASIN: B00114JJ6A 内容简介该丛书的理论视野涵盖文化传播学与新闻传播学两大学科领域,广泛吸收了当今西方传播理论、媒介哲学、大众文化研究、新闻传播学、传媒经济学、编辑出版学、文献学以及当代国学研究的理论,密切贴近当代媒介研究、传媒实践、文化产业发展等实际需要,是国内文化传播学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批领先之作。本书是丛书之一,讲述的是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 作者简介于翠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编辑学会会员。1982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杨敏如先生。200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启功先生。1985年留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合著,中华书局,1996)、《朱彝尊<词综>研究》(中华书局,2005)等,发表有关中国文学史、文献信息学、编辑出版与文化传播史的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总序/1 绪论:中国典籍研究的多维视野/l 一、传统媒介/1 二、典籍文化/6 三、阅读视野/9 第一编 传统媒介 第一章 传播史料的价值与整理利用/12 一、中国传播史料的价值/12 二、传播史料整理的框架/15 三、传播史料的检索/18 四、传播史料的利用/20 五、伊尼斯有关中国史料的偏差/23 第二章 古代图书编辑与出版概念/31 一、古代编辑活动的起源/3l 二、古代编辑与出版的关系/36 第三章 古代出版格局与传统文化/40 一、“士”阶层与编辑出版事业/40 二、官方“文治”传统与出版工程/43 三、民间编辑出版物与图书市场/45 第四章 印刷媒介演变与文化转型/49 一、出版传播与复制技术/50 二、编辑出版物与社会文化建构/52 三、新式传播媒介与社会变革/54 第五章 “采诗”传统与近代办报观念/60 一、古代文人的“采诗”说/60 二、近代报人的“采诗”说/63 三、传统“采诗”说的突破/66 四、媒介功能与社会变革/68 第二编 典籍文化 第六章 官修类书的编辑传统及其终结/72 一、标榜文治的编辑理念/72 二、文献一统的编辑体例/76 三、以类相从的编排方法/80 四、类书编辑传统的终结/83 第七章 从博物观念到博物学科/89 一、中国古代“博物”观念/89 二、中国古代博物知识的分类体系 /91 三、西方“博物学”概念的引进/93 四、西方博物观念与中国博物资料比较/95 五、中国近代新式博物辞书的特点/99 第八章 类书资料与狐幻文学/103 一、狐的属性与祥瑞说/103 二、狐的形象与诗文/106 三、狐的幻化与小说/108 第九章 诗歌选本与梅花文化/113 一、“别出梅花一类” /113 二、类书体例的影响/115 三、汇集评注资料/117 第十章 摘句品诗与名句传播/122 一、摘句品诗的由来/122 二、诗选与“秀句” /127 三、摘句现象的成因 /130 第三编阅读视野 第十一章 儒士读书与隐士读书/136 一、儒士的读书方式/136 二、隐士的读书方式/145 三、陶渊明的自我传播/150 第十二章 读书文化与家族风尚/160 一、读书:士人的技能/160 二、读书法:苦读与“涵泳” /163 三、藏书:读书种子不绝/168 第十三章 女性规范与闺塾阅读/175 一、为“女德”作《女诫》 /175 二、为《诗经》动情肠/180 三、才女的读书空间 /185 四、新媒介与新女性/189 第十四章 西书东渐与文化融合/194 一、利玛窦:“合儒”的传教策略/194 二、梁启超:融合中西学术/200 三、当代的“国学”声音/212 第十五章 大众文化与典籍解读/218 一、以“正说”矫正“戏说” /218 二、以“大话”拆解名著/220 三、以“读图”诠释古籍/222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