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传媒写作与案例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中国市场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7月1日) 丛书名: 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书系 平装: 37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509203759, 9787509203750 条形码: 9787509203750 商品尺寸: 20.6 x 14.4 x 1.8 cm 商品重量: 422 g ASIN: B001CZJE40 内容简介《传媒写作与案例》是“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书系”丛书之一,内容涵盖印刷(平面)、语音(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四大媒体传播文本的写作原理、优秀作品点评及写作实训。 全书共分五章。笫一章主要介绍新闻和媒体的产生与发展、新闻的定义、新闻的要素、新闻的价值、传媒语言等。笫二章主要介绍印刷媒体的写作,选择介绍几种常见文体,如消息、通讯、专访、新闻特写和新闻评论的写作,并特别比较了通讯、专访、新闻特写三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笫三章主要介绍语音媒体的写作,概要介绍语音媒体与语音新闻的特点,着重介绍广播消息的写作、广播录音报道的采录制作、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笫四章主要介绍电视新闻的写作,简要介绍电视新闻的特点、电视新闻的类型、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及要求,重点介绍电视新闻消息、电视专题报道、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笫五章主要介绍网络媒体的写作,简要介绍网络媒体的诞生和发展、网络新闻报道的特点,重点介绍网络新闻文本的写作、网络新闻写作的新模式(如多媒体报道、超文本写作、网络动态新闻写作等)、网络新闻评论的写作,另外对新潮网络文体,如网络博客的写作也作了特别介绍。 目录第一章 新闻与媒体 第一节 新闻和媒体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新闻的定义特点 第三节 新闻的要素 第四节 新闻价值 第五节 新闻语言 练习 第二章 印刷媒体的写作 第一节 消息的写作 第二节 通讯的写作 第三节 专访的写作 第四节 新闻特写的写作 第五节 新闻评论的写作 练习 第三章 语音媒体的写作 第一节 语音媒体与语音新闻 第二节 广播消息的写作 第三节 广播录音报道的采录制作 第四节 广播新闻的评论的写作 练习 第四章 电视新闻的写作 第五章 网络媒体的写作 后记 文摘第一章 新闻与媒体第一节 新闻和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一、新闻和媒体的起源(一)我国新闻和媒体的起源从词源学角度看,“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形的“闻”字,是一个人竖着耳朵作静听状,而第一次出现“新闻”一词是在《新唐书》中,书中记载,一位叫孙处玄的人,因抱怨当时缺少传播海内外新鲜事儿的书刊而慨叹:“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另有记载,唐人尉迟枢将他从南方收集到的一些民间新奇风俗、奇闻轶事汇集起来,名日《南楚新闻》。这里的“新闻”指的都是新听到的传说、故事,并不一定是新发生的事。宋人赵升在他所著的《朝野类要》一书中说:“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小报,率有泄露之禁,故隐而号之日新闻。”这里的“新闻”指的是道听途说或是民间传闻轶事,还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含义。但是到了清代,“新闻”一词的含义就与现代比较接近了。孔尚任所著《桃花扇》中“设朝”一折里有:“晚生在朝房里藏着,打听新闻来。”这里的“新闻”就涉及最近朝中所发生的变化信息之义。而真正使用“新闻”一词的现代词义,是近现代报刊产生之后的事了。(二)我国新闻媒体的发展1.非语言传播(符号,信号新闻)在没有掌握语言之前,人们如果需要传递和保存信息,要借助于彼此默认的一定符号,最简单的是原始社会的结绳、刻石记事。敲锣报警也是古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一种方法。遇到紧急情况,如外人人侵,士兵进击、撤退,海船下沉等,紧锣密鼓,声震四乡,聚集群众。用烟火通信息在古代也很普遍。最著名的莫过于我国古代的烽火台,白天以烟,晚上用火,作为发现敌情、呼唤协同作战的信号。虽然两地相距数千里,但经过各相距十多里的许多峰火台的信号传递,信息一天功夫就可传达。这是古代最迅速的通讯方法。 序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