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贝克线 |
释义 | 1、贝克线定义在显微镜或者偏光显微镜下,两个折射率不同的介质接触处可以看到比较暗的边缘,称为矿物轮廓;在轮廓线附近可以看到一条由于光线集中而明亮的细线,这条明亮的细线最先由德国学者贝克(Becke,1893)发现的,后人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贝克线。 2、贝克线规律用贝克线的移动规律很容易判断两相邻介质的折射率的高低:提升镜筒,贝克线向折射率高的介质方向移动;下降镜筒,贝克线向折射率低的介质方向移动。 贝克线的灵敏度很高: 用白光照明,两介质折射率差0.001即可见贝克线;用单色光照明时,灵敏度可提高到0.0005。 为了看清贝克线,观察时要缩小光圈,将界面移动到视域中心,移开聚光镜。 3、贝克线产生的原因由相邻物质间折射率不同引起。两介质接触有四种情况(N折射率大,n折射率小): A·n盖于N之上,接触界面较平缓。光线能透过界面向折射率大的介质方向偏折(N>n,入射角大于反射角),光线在N侧加强,提升镜筒,亮线向N侧移动; B·n盖于N之上,接触界面较陡。因N>n,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线发生全反射,向N方向偏折。移动情况同A; C·N盖于n之上,光线总是能透过界面向N方向偏折(因N大于n,入射角小于反射角); D·接触界面垂直切面,此时垂直透射的光线无折射作用,但斜射光线N侧者发生全反射,n侧者则能透过界面在N侧加强形成亮线。 4、贝克线的影响因素贝克线的亮度和宽度主要取决于相接触两物质的折射率的差值。折射率差值愈大,贝克线愈宽、愈亮。如果两物质折射率完全相等,则光学界面消失,贝克线也消失。 贝克线的宽度和明显程度与薄片的厚度和两物质接触面的陡缓有关。一般情况下,厚度愈大,贝克线愈宽愈亮;接触面较缓,贝克线较宽而明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