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崇果噜姓
释义

崇果噜[崇果噜、崇果鲁、崇郭鲁,读音作chóng guǒ lǔ(ㄔㄨㄥˊ ㄍㄨㄛˇ ㄌㄨˇ),满语为Cogoru Hala]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东海女真崇果噜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或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崇果噜氏,亦称崇果鲁氏、崇郭鲁氏,满语为Cogoru Hala,世居崇果鲁(今黑龙江通河三站),以地为姓,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崇氏、果氏、鲁氏等。

二.郡望:

通河县:原名大通县,以境内大通河得名。后因与青海省大通县重名,改称通河县。早在周朝以前通河为肃慎之地;战国时期属貉地;汉查时期时届沙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晋朝时期仍之;后魏、北齐时期属勿吉地;隋朝时期属靺鞨黑水部,唐朝时期时属黑水靺鞨;辽国时期为生女真地;金国时期属上京会宁府。元朝时期为或赤厅分地,属合兰府水达达等路;明朝时期属于奴儿干都司统辖清朝时期属呼兰城守尉辖地。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吉林将军于松花江北借地设站,其中“ 崇古尔库站”,即今通河县三站乡驻地。清光绪三十二年农历1月22日(公元1906年2月15日),吉林将军奏准,于崇古尔库站设置大通县,隶属依兰府管辖,同年农历7月3日(公历9月1日),知县张熙“开用关防任事”。清光绪三十四年农历5月26日(公历1908年6月24日),朱批以松花江为天然界线,“吉省汤原、大通两县所属江北地方”,“改归江省管辖”。大通县划归黑龙江省兴东道管辖。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将江南方正泡地方划出,设置方正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6月,裁撤兴东道,大通县由黑龙江省直辖。因与青海省大通县重名,奉令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4月将大通县改为通河县,同时将县署迁至岔林河口“县治城基”(今通河镇),同年6月改隶绥兰道。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1月1日,将境内北部凤山镇划出,设置凤山设治局(公元1933年10月改县),同年2月裁撤绥兰道,县、局均由黑龙江省直辖。时为三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2月改隶三江省管辖。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6月,撤销凤山县,并入通河县。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民国三十五(公元1946年)8月,划归松江省管辖。1954年 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划归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改隶松花江专区。1960年5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65年6月,划归新设立之松花江专区管辖。1992年,通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北岸。东邻依兰县,南与方正县、宾县以江为界,西与木兰县毗连,北与庆安县、铁力市接壤。全县共辖十五个乡、镇。

凤山县:原位于黑龙江省通河县境北部,民国初期设治,隶属黑龙江省,地居岔林河上游。清朝晚期仅有少数猎户,民国初年始有垦户,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设凤山稽垦局,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裁撤。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开发林场后,户口日盛,距县城较远,“鞭长莫及”。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1月1日,黑龙江省长公署训令,于凤山镇设置凤山设治局。隶属黑龙江省管辖,同年7月30日省政府批准了省民政厅为凤山设治局划定的与四邻的行政区划界线。东北沦陷后,按伪满洲国民政部门的规定,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10月1日,将凤山设治局改为凤山县,为丁等县。初隶黑龙江省管辖,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6月1日,撤销凤山县,并入通河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2:31:04